身體不斷長期發炎本來就是腫瘤的誘因,腫瘤本身也會分泌很多激素,最常見的就是引發發炎相關的因子,發炎指數伴隨腫瘤增長時,都會大幅上升。
而當細胞間質的大幅上升,會導致蛋白質裂解,蛋白質裂解就可能造成骨骼肌萎縮,肌肉質量也會變小。
吳思遠醫師表示,癌症患者BMI小於20體重掉2%,或BMI大於5%體重掉了5%,就是警訊,當癌症患者體重下降、且食慾不佳時,吃多不一定是最佳解藥,飲食建議要遵循營養指標。
而癌友飲食中,蛋白質的補充很重要,一般建議,每公斤體重至少需攝取1.2克蛋白質,吳思遠醫師強調,光是喝雞精是不夠的,還是需要補充實質的蛋白質。
除了蛋白質之外,卡路里的補充也相當重要,正常人一天需要攝取2500卡路里,吳思遠醫師表示,若是腎功能正常,會鼓勵要補充足夠的重要蛋白質,建議熱量來源50%來自蛋白質,若卡路里來源若來自油脂,反而會促進油脂的裂解,變成能量來源,反而造成癌化的可能性,因此不贊成熱量來源主要由油脂取得。
在歐洲營養學會治療指引中,一般來說罹病後體重下降5%就是到達惡病質的狀況,需補充足夠蛋白質與足夠運動,除了介入營養之外,也需要足夠的抗發炎食品來輔助,抗發炎食品在營養學來說有種類有很多,像是魚油、EPA,或是經過臨床研究的褐藻醣膠。
吳思遠醫師指出,小分子褐藻醣膠在研究中發現,對抗發炎有一定的效果,顯示可降低發炎指數,當發炎指數受控制,便能改善惡病質的狀況,使骨骼肌的肌肉不會流失過快。
要戰勝癌細胞,正規治療雖能提升病人存活率,但也會引發下視丘的變化,導致食慾改變,吳思遠醫師表示,給予抗發炎食品來提升食慾,並且需要充分的營養,避免癌症的惡病質,才能讓治療不會中斷,能夠完成正規治療。
四季娛樂 / 蔡欣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