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年輕族群由新竹外移,讓傳統的客家城鄉逐漸走向「高齡化」,當地學者也思索著如何從中翻轉。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長黃紹恆「摸索可能性」,試圖將「時間銀行」導入交通大學服務學習課程,以「地方創生」來均衡新竹客庄,背後就是希望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說客家話」。
台灣人口數持續減少、過度集中大都市,城鄉間發展日趨失衡,行政院成立「地方創生會報」,以人為本,透過地方創生與新創結合,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促進人口回流,讓未來總人口數不低於2000萬人為願景,逐步促進移民及首都圈減壓,達成「均衡台灣」目標。
曾留學日本的黃紹恆指出,「地方創生」是緣起於日本,因為這個原因,讓他特別留意此概念。他透露,在輾轉之下意外認識「Timelinker 時間銀行」共同創辦人徐健智,才發現「時間銀行」非常具有實驗性,特別是這個概念似乎可以讓年輕人透過「互助方式」來運用地方資源,進而將生活成本降低「願意返鄉」。
「換工就是一種互助!」黃紹恆表示,透過互助是可以建立連帶感,這是振興客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徐健智與峨眉鄉十二寮社區有很好的互動關係,在當地儼然已形成一個網絡,「地方創生」在峨眉鄉已慢慢的萌芽。
黃紹恆說,自己偏重「時間銀行」的教育層面,學生可以藉此關心社區,而不是「低頭滑手機」。他認為,交大的服務學習課程不是要培養「一個書呆子、沉浸網路的學生」,而是鼓勵學生觀察、投入當地社區。他強調,目前對時間銀行是「摸索可能性」,未來如何導入、帶領學生走入社區,藍圖也還在勾勒,但相信透過「時間銀行」,或許可以逐步達成「均衡新竹」的目標,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說客家話」。
快新聞/沒有錢也能生活! 全台首創「時間銀行」App 開發者:想讓世界變得更好
快新聞/一指按下「時間銀行」App 政委唐鳳搖身變成饒舌歌手 學生:腦波入侵成就解鎖
快新聞/瑜亮情結超過一甲子! 「時間銀行」意外成為清華、陽明交通大學認識彼此的媒介
(民視新聞網/葉建宏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