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上出現挖眼、追打、潑漆等暴力攻擊事件,每當發生暴力攻擊事件時,我就會被記者詢問:「這個人的心理怎麼了?怎麼這麼殘忍?」事實上,這個問題要回歸到家庭,當一個人沒有辦法跟父母親建立親密的連結,以及情感流動的關係時,就會創造一個虛偽的世界,讓自己感覺沒有那麼無助。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成長於缺乏溫暖、關心與信賴的關係中,就可能會習慣用扭曲的想法來補償內心的脆弱和無助,長大後就有可能用暴力行為去對抗內心的痛苦。
想要了解暴力攻擊人格,動漫「鬼滅之刃」是非常好的「變態心理學」的教材,可以幫助大家趨吉避凶。在「鬼滅之刃」動漫中,有各式各樣充滿攻擊性的惡鬼,如果把這些惡鬼的人格特質放大來看,和現實生活中的暴力攻擊份子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暴力攻擊人格 感到被否定即強烈反彈
「鬼滅之刃」中有一幕鬼王「鬼舞辻無慘」跟十二鬼月的對話,他堅定告訴十二鬼月:我是不會出錯的,所有的權力都在我手上,我說的話絕對是對的,你沒有拒絕的權利。只要十二鬼月說的話,讓「鬼舞辻無慘」解讀有任何負向的意圖,或在否定自己,十二鬼月立刻就會受到殘忍的暴力對待。他明顯具有攻擊性人格的特質,反應在心理上,攻擊性人格常會有虛榮、野心、自以為是、善妒、羨慕、貪婪的感受跟情緒。
而攻擊性人格特質的來源是,內在對人的敵意,外在行為會呈現出不在乎、自恃獨斷、好勝心強的思考及行為模式。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有嚴重暴行的人,內心都暗藏大量的不平衡、羞恥感,以及自我藐視。他們常常會轉瞬間改變對別人的態度和行為,前一刻還愉快的談話,下一刻卻猛烈的攻擊、咒罵對方,咒罵的內容與剛剛的談話毫無關聯。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可能是因為談話中,聊天者不自覺說了某個想法或感受,觸碰到他內心隱藏的羞恥感,立刻引發他強烈的反彈,之後就很難平復他的情緒。
有個曾經上過三次社會新聞的暴力殺人者,第一次殺死的對象是情人的元配妻子,趁著雙眼全盲的元配妻子在洗澡時,將對方推入滾燙的熱水中,看著對方痛苦致死。第二次在火車上和情人發生口角,一怒之下將自己懷中的親生兒子丟到火車外,導致孩子嚴重腦部受傷。第三次則是用家中的鍋子打死情人,相處的過程中更不斷暴力凌虐情人。
社會新聞中不時出現泯滅人性的暴力殺人者,值得關懷的是,什麼樣的環境會餵養如此扭曲的心理,會對情敵、情人、孩子都殘暴至極,沒有一點同理心。
對周遭人懷有「高度敵意」的人,心理地位多半是「我不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不好」心理地位,可能源於對生命失去興趣,在與人互動的時候,常會不自覺否定自己,也否定別人,他們的人際關係是疏離的、不容易親近的。「我不好、你不好」的人內心常會有「扭曲感受」,感覺自己是孤單、被人拒絕,既討厭自己,也對周遭人懷有敵意。當一個人的內心常有「扭曲感受」,對周遭人懷有「高度敵意」時,就可能會轉化成強大的破壞力道。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真實案例,殺人者從小身世悲涼,他有一個哥哥與一個姊姊,由於從小母親過世,當船員的父親再娶,因繼母只照顧自己親生的小孩,對他跟兄姊常常怒罵毒打,吃飯時也是繼母自己小孩先吃,他與兄姊經常有一頓沒一頓,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對女性就有了仇視心理,所以當他跟喜歡的女性示愛,表達自己想要認識對方而對方沒有接納他,便殘忍奪取對方生命。
隱藏暴力敵視女性的殺人者,他們的心理特質就是,心裡很自卑,外在很強悍,被拒絕會讓他們產生強大的自卑感,立刻會採取暴力強硬的手段奪取對方的性命。
一般嚴重的暴行都有潛在形成的因素,譬如,父母或師長常常用語言或肢體暴力羞辱孩子,損傷其自尊;或是父母習慣用物質滿足孩子,在情感上卻很少給予溫暖關懷;或是孩子在學校遭受嚴重霸淩等;一旦形成暴力人格特質,就會對別人宣洩敵意,而不會自我檢討。
因此,想要減少暴力人格特質的形成,必須重視情緒教育,父母要做孩子的情緒教練。當一個人可以適時的表達和紓解情緒,自然不會訴諸暴力。
真正殺人的其實不是「精神疾病」
而是「人性的自私」、「對人的敵意」、「家人的疏離」以及「憤怒的情緒」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看到「鬼滅之刃」中竈門炭治郎的妹妹「禰豆子」我就會聯想到思覺失調的當事人,他們大多數人就像禰豆子一樣,靜靜地待在箱子裡,默默無害的努力生活著;他們也像禰豆子一樣,常常會被不知情的人誤解,受到莫名的指責排斥。禰豆子嘴上的竹片,就像精神科的藥物,能夠讓他們保持穩定、安全的狀態。
患有思覺失調的人會不會成為殺人的惡鬼,跟家庭成員關係好不好,家庭有沒有支持的力量,家庭會如何解讀外界訊息,家庭性格是真誠開放還是自私防衛,家庭對外態度是友善溫暖亦是冷酷攻擊有關。就像禰豆子有溫暖的家庭保護力量,即使變成了鬼,她依然不會傷害別人。
這讓我聯想到曾經有個醫師,為了保護診所的同仁而犧牲自己生命的偉大情操。
殺害醫師的人,就是他拼命保護的同仁哥哥,患有思覺失調的同仁哥哥因為看不慣妹妹吝於為家人付出,憤而帶刀去找妹妹理論,而同仁的爸爸急於保護自己的孩子,一方面交代診所要好好保護妹妹,另方面請求診所不要報警,因為患有思覺失調的哥哥已經太可憐了,別再讓哥哥受到傷害。
悲劇發生後,這個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在保護自己,對被殺身亡的醫師完全沒有同理心。
真正殺人的其實不是「精神疾病」,而是「人性的自私」、「對人的敵意」、「家人的疏離」以及「憤怒的情緒」。如果自我覺察對人有任何傷害的可能性,就要學習禰豆子好好咬住竹片,依照醫師的診斷好好接受治療,而不是任意剝奪別人的生命,再用精神疾病當成護身符。
(文章授權提供/林萃芬專業諮商心理師)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6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