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長照、慢性病、醫護量能等議題所面臨的挑戰只會更大。近年來,政府運用臺灣科技和醫療的優勢,積極推動「智慧醫療」,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早期都是由醫師自己建立醫療系統,但加入了科技、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後,透過整合資訊,可以達成精準醫療、化解量能不足的問題,而未來更要達到真正的醫療「人性化」。
實踐以「人」為本 是智慧醫療終極目標
智慧醫療人性化的模樣為何?彭裕民回憶起曾赴丹麥一間專門接生醫院,「那裡有兩倍大的寬敞走道、甚至連巡房都還得騎腳踏車。如果產婦想在家生產,只要在醫院的各項數據檢查都沒問題,助產士就到你家;想在醫院生產,還可選擇水中分娩。小孩出生了,中央圖書館還為之敲鐘慶賀,你看這是一個多麼快樂的國度。」
彭裕民進一步表示,因為懂得「尊重病人」,丹麥的孕婦、產婦都得到最完善的照護,從懷孕初期到中後期,透過資訊科技整合,可追蹤個人的身體檢查各項數值變化,醫護也能快速針對不同病人給予不同的照護模式。雖然丹麥的稅收高,不過正因費用昂貴,丹麥人更重視「預防醫學」,讓醫師第一步先進行更高階、人性化的照護,藉此降低急重症的發生率,更減少了未來照護的成本,彭裕民期盼臺灣有朝一日也能漸漸朝著「預防勝於治療」的理想邁進。
而在日本的照護機構,先進設備已不是重點,更著重於「整合病人的數據」,科技協助醫師即時判斷異常狀況,還能有更多的時間來服務病人。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長林啟萬表示,「如果所有病況數據、資訊、醫療技術和器材可以透過科技蒐集完整並應用,讓醫院真正的智慧化,醫療的效率才會提升。」而工研院期盼在臺灣提供更多科技技術平臺,協助醫療和產業整合在一起。
工研院、國際藥廠攜手推智慧醫療 讓MIT走入國際
臺灣智慧醫療的進展,也必須走向國際化,林啟萬認為工研院居中扮演重要角色。經濟部在2020年11月成立「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Taiwan Integrated Biomedical Industrial Center),吸引國際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攜手工研院,在臺成立首座「未來醫療實驗室」,透過物聯網整合醫療,以病患為中心、以疾病旅程所設計的創新模式,而工研院提供創新的技術平臺,包含疾病預防、醫療診斷、精準醫療、數位醫療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能量,也提供學研機構、實驗場域、醫院及產業界的跨界鏈結能量。
林啟萬表示,臺灣要提升生醫競爭力必須要透過建立一個整合空間與各界進行交流,工研院運用這個整合空間協助產學研醫等領域加速創新研發,因此,TIBIC場域打造出模擬斷層掃描室、檢查室、洗腎室、加護病房以及遠距戰情室等臨床場域。彭裕民補充,工研院在當中的角色就是資訊的彙整,以及將醫院診療的判斷等進行結合,且透過工研院、醫療院所以及國際藥廠相互合作,使數據能做到最好的應用,並攜手從實驗階段走到模擬驗證「場域」,再從「場域」真正走到「醫療端」,造福醫生與患者。
彭裕民表示,AZ有很多國際經驗,此次合作是把臺灣的經驗和國際做結合,互相學習彼此的強項,而AZ強項在藥物,工研院負責資訊整合、強化精準醫療,透過AZ國際大廠經驗以及工研院科技實力,為生醫產業帶來更大的能量,並走向國際化。
工研院在未來生醫領域的產業推動上,將持續發展創新科技,以臺灣醫療優勢與ICT(資通訊科技)產業強項,應用5G、AI等數位科技,和生醫技術相輔相成,佈局防疫科技、智慧醫療和精準健康產業的技術外,也將進行跨域連結,建立成功應用模式,帶動臺灣智慧醫療周邊產業發展,透過和國際大廠聯盟,以臺灣品牌的概念,將臺灣智慧醫療產業行銷至全球市場。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68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