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何先生抽菸喝酒數十年了,因左側頸部有腫塊而到醫院就診。經醫師問診發現,病人左側頸部上段有一個約兩公分的無壓痛腫塊,且隨時間變大,同時咽喉處有些許異物感。然而經局部檢查與鼻咽內視鏡檢查,都沒有發現明顯黏膜表面的腫塊,進一步安排頭頸部超音波配合細針抽吸檢查後,才發現頸部的腫塊原來是癌症轉移的淋巴結。醫師即時安排了診斷性的扁桃腺切除手術,在左側扁桃腺內發現一個小於一公分的惡性腫瘤。所幸及早發現,何先生在接受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後,已無殘存癌細胞,目前定期在醫院追蹤中。
頸部腫塊成因多 40歲以上且體積增長需注意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世璽指出,頸部腫塊的原因包羅萬象,可簡單分為:「先天性腫塊」、「發炎性腫塊」、「良性或惡性腫瘤」。臨床上會根據患者年齡、腫塊有無變大、腫塊位置、大小、質地軟硬、是否紅腫熱痛、是否可以移動、有無伴隨其他症狀等,配合其他局部理學檢查來綜合判斷。一般而言年齡大於40歲,腫塊體積較大且在數週到數月間持續增長、質地硬、無壓痛、不可移動,都是較有可能為惡性腫塊的特徵。
陳世璽醫師表示,過去沒有頭頸超音波的輔助,遇到頸部腫塊只能用手來觸診,比較小或比較深的腫塊檢查不易。若是直接安排電腦斷層,一旦懷疑是惡性的腫塊,也只能直接做切片手術,但以何先生的案例來說,若是當初頸部做了切片手術,有可能會讓放射線治療的效果打了折扣,影響預後。
超音波檢測頸部腫瘤 不具輻射又快速
近年來,頭頸部超音波在耳鼻喉科有長足的發展,最常應用的範圍之一就是協助評估頸部腫塊。超音波不具輻射,檢查快速方便,對軟組織的影像解析甚至比電腦斷層要好。頭頸部的區域中除了顏面骨、喉部軟骨與氣管會阻擋超音波之外,大部分需要觀察的部位皆可利用超音波加以檢查。
超音波影像可以協助醫師更進一步的判斷腫塊的良惡性。以頸部淋巴結為例,體積較大、形狀較圓、邊緣不規則、淋巴結內有局部壞死、淋巴結內的血流分布異常等,都是惡性腫瘤的指標。而當有懷疑時,就可以使用超音波導引的細針穿刺,針對腫瘤抽取部分細胞來做病理檢驗。
陳世璽醫師強調,頸部腫塊的成因相當多元,需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理學檢查,並配合頭頸部超音波,必要時輔以細針穿刺抽吸檢查,才可以讓患者得到更加精準的診斷,進而給予正確的治療。臺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季照芸表示,臺中醫院設備齊全,提供頸部超音波相關檢查,有需求的民眾也可以到門診諮詢。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91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