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的關係,造成精神科報復性回診;精神科的求診人數共有130萬人次,年成長3.2%,醫師研判患者普遍擔心身體狀況,或是被感染,等於是非典型的持續性憂鬱症,醫師建議持續和外界保持聯繫,對未來保持正向希望。
關在家裡,什麼事都不想做,疫情期間又常常被隔離無法出門,還真的讓不少人悶出病來!
根據健保署統計今年前9個月,有130萬人求診精神門診,年成長3.2%,其中,不是恐慌症卻很焦慮的「非特定焦慮症」有13.1萬人;對許多事情過度焦慮擔憂,容易慌亂緊張影響睡眠注意力的廣泛性焦慮症,則佔有12.9萬人。但最高的是「持續性憂鬱症」有16.4萬人。
林口長庚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說,「甚至有一些可能擔心身體狀況啦,譬如說會不會受到感染,或是什麼來就診,所以這是比較非典型的,那一般我們叫持續性憂鬱症,或是合併焦,慮或是合併憂鬱的一個表現。」
種種疫情帶來的衝擊,可真不少,臨床更發現,有確診者隔離後回到職場,沒人敢和他共事,因此陷入嚴重憂鬱,更有家人確診後,每天要用好幾瓶消毒水,還把自己包成保險膜一樣去就醫,甚至有勸家人打疫苗,卻在住院期間染疫,讓全家都感到憂鬱自責。
林口長庚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說,「畢竟病毒是無形的,而且之前其實我想大家,都受一些新聞事件所影響,當然擔心自己是不是受感染,會不會跟一些確診者重複,或是可能是不是疫苗打不到,這些擔心在增加,這些不安也在增加。」
醫師提醒台灣疫情穩定,不必太擔心,也提出「安、靜、能、繫、望」五個要點,希望民眾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自我勉勵打氣,原本是幫助創傷心理復原的原則,現在則希望能幫助疫情期間,受傷的心靈。
(民視新聞/李世宸、莊柏驊 台北報導)
【原文出處】:疫情擾心情 醫:「非典型持續性憂鬱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