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翁語岑報導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偶而的寒流來襲,更讓人想喝些熱湯暖身子。「冬令進補」是華人特有的文化,羊肉爐、薑母鴨以及榮登台灣進補首位的麻油雞,在入冬後更是相當受大家歡迎,在中藥行也時常看見購買四君、四物湯或八珍、十全大補湯等。不過昌盛堂中醫診所特別提醒,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這些藥方,需要考慮體質不同,也要參考節氣轉換與特性,黃玉芬中醫師分享「12種體質」吃麻油雞千萬要注意。
進補時需要考慮到每個人體質不同,黃玉芬醫師表示,可以服用「百合、水梨、柿子、冬瓜、銀耳、菌類」等,並維持雙腳與身體的保暖,不過如果服用大量前述的食物或藥補,反而會顯得滋膩而耗傷津液,出現更加煩躁、口乾口破等症狀。冬天藏精,盡量將身體精氣封藏起來以得到持續的滋養與化生「七情六慾、筋骨勞傷」都不應過度,來年春天才能有足夠的體力與免疫力。
因此,冬至後才適合食用上述藥膳,尤其台灣處在亞熱帶氣候區,建議一般族群要等到夠冷的時候再吃,反觀容易手腳冰冷、腰痠背痛、頻尿、尿淡的冰山一族,不僅在冬季可以視狀況進補,更可提前在春夏季陽氣充足時藉由服用「食藥補或三伏貼」,以及改變生活習慣來加強調理。
冬天進補建議以補腎藏精的方向著手,常見的藥材如「當歸、黃耆、黃精、熟地、骨碎補、杜仲、續斷、何首烏」等。脾胃虛弱,容易腹瀉或脹氣的族群不建議服用,可改選用「黨參、山藥、茯苓、白朮、乾薑、芡實或仿間可購買的四神湯、四君子湯」等,先調整脾胃狀態才能改善吸收,將吃進身體的食物得到最佳效率的能量轉化。
更嚴重如陽虛型族群,手腳總是冷吱吱、頭暈頭重、容易疲勞,總是穿得比別人多的族群,可以考慮使用「黃耆、黨參、熟地、當歸、丹參、桂枝、附子或十全」等來溫通血脈。黃玉芬醫師提醒,以上藥物配伍與劑量建議經專業中醫師診察後再行服用,不建議自行調配。
養生觀念漸起,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藥膳相關的餐食,都有各自獨門配方,使用藥材的濃度雖不能與水煎藥或科學中藥相比擬,但仍有潛在風險,選擇時建議多注意組成。麻油雞、麻油腰子、麻油麵線與薑母鴨等進補佳餚,均使用老薑炒香後搭配米酒為基底,為了好吃會再加入其他秘方,增加色、香、味。除了平時容易長膿痘、流鼻血、嘴破、口臭、便秘、寒流來還能短袖短褲的燥熱體質不建議服用外,孕婦、產後惡露不止、五歲以下孩童、腎臟功能不佳、痛風與三高族群也都要嚴加注意。
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有口說不出,身心狀態不穩定,間接影響身體的氣機,形成中醫的「鬱症」。情緒積蓄在體內或是容易害怕、退縮、緊張讓陽氣躲在身體深處無法均勻敷佈到四肢,以致於手腳冰冷但口乾舌燥、心中苦悶、暗色痤瘡等。如果進補會讓身體越來越鬱悶,反而運動、解決壓力源或讓專業醫師治療才能有改善。
文章由「昌盛堂中醫診所」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