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李國綸報導
中國近期無預警暫停台灣輸入石斑魚,指控其含有「孔雀綠」等違規藥物,但相關藥物台灣早就禁用,況且查驗17家養殖場都合格,只怕又是一次政治性卡關。然而什麼是孔雀綠,過年期間大魚大肉會吃下肚嗎?專家教大家一招辨認「毒海產」,讓民眾吃得開心又放心。
環保署說明,孔雀綠是人為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因為外觀為亮綠色、帶金屬光澤,相似天然礦物孔雀石而得名。由於具有去除魚的寄生蟲,以及殺菌消毒等功能,起初被用在水產養殖,但後來發現會影響人體、胎兒發育,因此我國早已全面禁用於水產養殖,只許用在觀賞魚類。
至於如何避免吃下肚,環保署指出,若是低劑量的孔雀綠,沒有分析儀器確實不好判斷;但若施用高濃度,可從魚鰭來觀察,一般魚類的魚鰭根部是肉色或是微泛紅,撥開魚鰭放開後會立即回縮,而浸泡過孔雀綠,魚鰭的回縮性會變差、魚鰭根部也可能因孔雀綠水溶液殘留而呈現藍綠色。
環保署也建議,如果單從外觀無法判斷,民眾可選擇來源明確或是有優良水產養殖場認證(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 GAP 認證)的產品,降低購入不良商品的機率。如果對餐廳食材有疑慮,則盡量避免食用魚的脂肪與內臟,可降低攝入孔雀綠的含量。
【原文出處】:大啖海鮮怕把「孔雀綠」吃下肚?專家曝「一招辨認毒海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