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線上

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 肺阻塞患者疫情期間要注意什麼?

2022-03-12 12:03

新冠肺炎病毒持續突變,從武漢病毒株、Alpha、Delta,到現在正在全球蔓延的Omicron變異株,讓民眾心理變得相當敏感,許多人只要出現咳嗽、打噴嚏的現象就心慌慌,懷疑自己是否感染新冠肺炎。尤其對於本來就罹患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型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簡稱肺阻塞)的患者族群,因擔心染疫而過度小心或不正確的疾病認知,造成用藥不當、用藥不規律,都可能反使原先的疾病惡化情形加快,有顧此失彼之虞。

新冠肺炎病毒持續突變,從武漢病毒株、Alpha、Delta,到現在正在全球蔓延的Omicron變異株,讓民眾心理變得相當敏感,許多人只要出現咳嗽、打噴嚏的現象就心慌慌,懷疑自己是否感染新冠肺炎。尤其對於本來就罹患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型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簡稱肺阻塞)的患者族群,因擔心染疫而過度小心或不正確的疾病認知,造成用藥不當、用藥不規律,都可能反使原先的疾病惡化情形加快,有顧此失彼之虞。

疾病認知度不足 高風險族群注意「這幾項」症狀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全球每10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肺阻塞,台灣一年更有超過5千人因該病而死亡,但多數暴露在疾病危險因子中的人,並不曉得有此疾病。因此即便出現症狀,也無法及時察覺,更不用說就醫治療。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胸腔科主任兼內科部主任李世偉表示,長期抽菸、二手菸,肺部發育不良,或暴露在充滿粉塵物、化學物等有害物質的環境,及有氣喘、氣道過敏病史,曾反覆呼吸道感染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呼吸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進而分泌過多黏液導致呼吸道阻塞,並影響到呼吸換氣功能。

若為高風險族群且出現「久咳不癒、有痰、呼吸困難」等症狀,皆需儘快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測與評估,臨床上施以肺量計檢查(Spirometer),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後,用力呼氣一秒量 / 用力呼氣肺活量 (FEV1/FVC)≤ 0.7即確診為肺阻塞。李世偉主任提醒,肺部傷害不可逆,及早診斷肺阻塞並介入治療,才能有效減緩疾病發展。

擅自斷藥或調整藥量 恐增急性發作頻率

李世偉主任說,依肺阻塞情形、症狀及急性發作的次數,臨床上會分成ABCD四種,並分別給予適當治療:

A.症狀少也不常急性發作

B.症狀多但不常急性發作

C.症狀少但常急性發作

D.症狀多也常急性發作

一般會優先給予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LABA)及長效型抗膽鹼藥物(LAMA),若症狀無改善再改用雙效支氣管擴張劑(LABA/LAMA)。李世偉主任強調,患者除需注意吸入劑正確使用方式,也須遵循醫囑用量。

新冠疫情未來發展不得而知,但若因不敢外出取藥而擅自停藥或用藥不規律,皆會造成病況不穩,增加急性發作頻率。而每次急性發作,肺功能可能需3-6個月才能恢復,也有高機率使肺功能急遽下降,預後相對不佳。

肺阻塞與新冠肺炎症狀不同 疫苗接種相當關鍵

部分肺阻塞患者會誤以為肺阻塞與新冠肺炎兩者症狀相似,進而懷疑自己確診或擔心確診後無法辨認,李世偉主任表示,其實此兩種疾病致病機轉大不相同。肺阻塞為肺部慢性發炎,常伴隨下呼吸道症狀,包含咳嗽、有痰、呼吸困難;而新冠肺炎是因病毒感染造成急性發炎,以Omicron病毒株為例,感染者多以上呼吸道症狀為主,如鼻塞、喉嚨痛、乾咳,與肺阻塞症狀相異。

李世偉主任分享,疫情期間患者最常問:「我會不會更容易得新冠肺炎?」答案是「不會」,唯肺阻塞患者肺部受感染較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因此,完整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包含基礎劑與追加劑相當重要。另外還有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也都需依建議間隔時間施打。李世偉主任提醒,從之前的研究數據中看來,Omicron致病力較其他病毒株為弱,確診者現也多以無症狀或輕、中症為主,但傳播力較強,因此民眾還是要做好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多的場合,積極配合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

治療與日常照護兼顧 改善即病不適、防範共病發生

李世偉主任說明,肺阻塞過去常被視為「不可治」的疾病,但隨著醫學進步與藥物發展,現已可有效預防與控制,民眾面對疾病不需過度灰心,日常照護也可減緩疾病惡化與改善不適。首先,抽菸者「戒菸」是相當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方式,另外也需注意心肺功能的維持,如未來疫情升溫不便外出,患者可在家以6公尺距離為準來回行走,每天15分鐘,也有相當於到醫院做肺復健的功效。

針對常見共病如骨質疏鬆、糖尿病、心臟病,李世偉主任提醒,飲食上可藉由少攝取會讓血糖、膽固醇、血脂上升的食物,或偶爾曬曬太陽,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來預防共病發生。

【延伸閱讀】

不動就不喘≠沒問題 符合3條件當心肺阻塞糾纏

新冠後遺症多 健保署推整合門診,一次掛號費就搞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02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