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線上

資深氣象主播李富城坦言輕微失智 盤點失智症10大徵兆

2022-03-16 16:13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資深氣象主播李富城即使卸下主播職務,還是常在在FB針對時事與政治分享看法。李富城發表令人驚訝的宣言:他自承目前有輕微失智的傾向。李富城現年86歲,他在FB說明因喪偶,加上疫情,生活驟變,自己感到走向憂鬱與自閉,希望能突破並減緩腳步,且出現輕微失智症狀。 ▲李富城在FB自曝自己有輕微的失智症狀。(圖/截取自李富城FB) 失智症樣態多元 血液難以到達腦部也會失智 詹求孚診所詹求孚醫師表示,失智症除了大家所熟知慢性退化型的阿茲海默症外,還有第2大類型的失智症是血管性失智症,其發生原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甚至認知能力下降。此時若再加上三高控制不佳,血管硬化程度就會變得更嚴重,當血液無法到達末梢神經時,器官組織就會慢慢衰退,人就容易忘東忘西。(▸延伸閱讀:健忘是失智前兆? 專家:大腦末梢血循不良失智率更高) 衛福部國健署:失智10大警訊 記得關心你的長輩 1.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例如重複購物、忘記自己要做的事。 2.無法做原本熟悉的事:例如曾是數學老師卻不會加減乘除。 3.對影像或空間有理解障礙:例如認不出鏡中的自己。 4.計畫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例如不能處理帳單。 5.對地點有混淆:因此不少長者時常在自家附近迷路。 6.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例如說不出「手錶」,而會說成「手上的時鐘」。 7.東西擺放錯亂且找不到:例如衣服放冰箱,放完後完全找不到。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小心!詐騙集團的最愛。 9.失去社交活動。 10.情緒個性改變。 預防失智有方法 趨吉避凶都要做 北醫附醫神經內科醫師蔡睿蘋分享預防失智症的口訣:「趨吉避凶」。針對「趨吉」方面,就是要增加大腦的保護因子,包括:多動腦、多運動、採地中海飲食,多社會參與,可以儲存「腦本」。 至於「避凶」則是要遠離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有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問題的患者應接受治療控制,調整飲食、運動以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騎單車或機車時,應戴好安全帽保護頭部,避免任何會讓頭部受傷的機會。癮君子應要戒菸,可以尋求戒菸門診協助。要遠離憂鬱,可以透過運動、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延伸閱讀:老化一定會失智? 神經內科醫師:懂得趨吉避凶可預防) 更多NOW健康報導 ▸全台每8名成人有1人腎病變 三高危險群尤應慎防高腎壓 ▸中度肥胖應積極減重嗎? 醫曝:合併這些問題就有必要

資深氣象主播李富城即使卸下主播職務,還是常在在FB針對時事與政治分享看法。李富城發表令人驚訝的宣言:他自承目前有輕微失智的傾向。李富城現年86歲,他在FB說明因喪偶,加上疫情,生活驟變,自己感到走向憂鬱與自閉,希望能突破並減緩腳步,且出現輕微失智症狀。


 

▲李富城在FB自曝自己有輕微的失智症狀。(圖/截取自李富城FB


失智症樣態多元 血液難以到達腦部也會失智


詹求孚診所詹求孚醫師表示,失智症除了大家所熟知慢性退化型的阿茲海默症外,還有第2大類型的失智症是血管性失智症,其發生原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甚至認知能力下降。此時若再加上三高控制不佳,血管硬化程度就會變得更嚴重,當血液無法到達末梢神經時,器官組織就會慢慢衰退,人就容易忘東忘西。(▸延伸閱讀:健忘是失智前兆? 專家:大腦末梢血循不良失智率更高


衛福部國健署:失智10大警訊 記得關心你的長輩


1.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例如重複購物、忘記自己要做的事。

2.無法做原本熟悉的事:例如曾是數學老師卻不會加減乘除。

3.對影像或空間有理解障礙:例如認不出鏡中的自己。

4.計畫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例如不能處理帳單。

5.對地點有混淆:因此不少長者時常在自家附近迷路。

6.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例如說不出「手錶」,而會說成「手上的時鐘」。

7.東西擺放錯亂且找不到:例如衣服放冰箱,放完後完全找不到。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小心!詐騙集團的最愛。

9.失去社交活動。

10.情緒個性改變。


預防失智有方法 趨吉避凶都要做


北醫附醫神經內科醫師蔡睿蘋分享預防失智症的口訣:「趨吉避凶」。針對「趨吉」方面,就是要增加大腦的保護因子,包括:多動腦、多運動、採地中海飲食,多社會參與,可以儲存「腦本」。


至於「避凶」則是要遠離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有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問題的患者應接受治療控制,調整飲食、運動以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騎單車或機車時,應戴好安全帽保護頭部,避免任何會讓頭部受傷的機會。癮君子應要戒菸,可以尋求戒菸門診協助。要遠離憂鬱,可以透過運動、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延伸閱讀:老化一定會失智? 神經內科醫師:懂得趨吉避凶可預防


更多NOW健康報導
▸全台每8名成人有1人腎病變 三高危險群尤應慎防高腎壓
▸中度肥胖應積極減重嗎? 醫曝:合併這些問題就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