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藥局門口永遠大排長龍,不少人急於搶購實名制快篩。回顧過去:疫情初期排隊買口罩,搶購物資與衛生紙等,我們從沒遇過的疫情與戰爭等狀況,使得排隊熱潮與「XX之亂」重複上演。回顧各國出現大流行時,經常發生不理性的搶購現象,例如搶購衛生紙或食物,舉世皆然。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有6類人容易陷入恐慌,或是搶購物資等不理智的行為。對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周緯柏主治醫師也提出建議。
容易陷入群體恐慌 這6種人要特別小心
現在不少人擠到藥局門口排快篩,回顧過去也有排過口罩,或是衛生紙等。黃軒在FB指出,有6種人特別容易因疫情或相關新聞而有巨大情緒起伏,或陷入恐慌。這些人包含了: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不佳:白話文是指危機處理能力差,不容易適應新環境。
▸女性: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疫情中感受壓力。
▸高危機意識: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自我危機意識太高,將會對自己的行為限制,與他人產生距離感,容易使自己陷入困境。
▸低教育水平:低教育者,易人云亦云,易陷在群眾的恐慌行為中。反之高教育水準者,有能力判斷假訊息,該信任誰,間接降低群體恐慌。
▸經常接受COVID資訊的人:看新聞當追劇,更容易陷入恐慌,卻絲毫不自知。
▸醫護家屬:醫護人員在高風險環境下工作,如他們與家人分享較負面的消息,易使家人感到恐慌,這是外溢效應的一環。
周緯柏表示,過去針對隔離病房做研究,發現曾有精神疾病相關病史(例如憂鬱、焦慮)的確診者,情緒的波動格外明顯;另外有內科疾病者(如高血壓)因重症風險偏高,也較容易有情緒波動。另外支持系統薄弱者(如單親、獨居)與他人連結較低,被隔離時很難找到協助,也容易發生情緒變化。
家中孩子確診 照顧的家長更焦慮
以他與隔離病房的病患接觸的經驗,他遇過一個案例是因幼童確診,家長進入照顧。當然家長的工作會受影響,病房內的環境也不容易照顧孩子,家長的焦慮情緒特別明顯,頻繁打電話尋求物資或協助,也會在病房內哭泣。
除心情溫度計以外 衛福部提出5字訣可參考
周建議參考衛福部提出的安心原則:安靜能繫望。「安」是指戴口罩等維護健康的措施;「靜」則是保持平靜,降低焦慮;「能」則建議你能多做運動,提升免疫力或了解各類知識;「繫」則是多與他人保持聯繫;最後「望」則是保持希望,記得「疫情終會過去」。
另方面由台灣自殺防治協會提出的「心情溫度計」(簡式健康量表)可作為情緒篩檢的量表,提供給失眠、易怒等人做評鑑。如總分高達15分就需要尋求醫療端協助。
▲心情溫度計可評估自己的身心狀況,如達到15分以上則建議尋求精神醫療協助。(圖/截取自台灣自殺防治協會)
更多NOW健康報導
▸喝能量飲真的可以提神? 專家提醒3類族群不建議飲用
▸代謝症候群增染疫重症 專家曝澱粉類食物吃多恐這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