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郭家和
孤獨感又缺乏支持 家長在疫情間易有身心症狀?
疫情升溫,全台家長面臨工作、家庭兩頭燒,當出現哪些徵兆時,要注意身心狀況?愛能職能治療所所長蘇子茵受訪表示,家長忙於工作與照顧孩子雙重壓力下,更容易覺察到的生理狀況包括:容易疲勞、提不起勁、腸胃不適、喘不過氣、失眠、頭痛、肌肉緊繃等症狀。
心理壓力方面,因為遠距工作與教學模式,家長與老師都可能出現因為孤獨感、缺乏支持感而感到焦慮。蘇子茵治療師指出,很多家長、老師都反映在疫情期間在家工作又必須同時照顧孩子,親子之間相處時間變長,不只焦慮、憂鬱感加重,脾氣也變得難以控制。
對疫情過度擔憂 家長舉止恐讓孩子加倍焦慮
隨著媒體不斷報導,家長過度擔心孩子染疫,可能也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蘇子茵治療師表示,孩子情緒極易受家長牽動,大人對疫情的憂慮感即便不是以口語表達,孩子也感受得到,而他們無法全面理解疫情,只接受到負面感受卻不知道如何應對,承受的焦慮可能是家長的兩倍以上。
蘇子茵治療師指出,孩子大腦皮質尚未發育成熟,也不像大人有視訊、網購等管道能調適壓力。很容易在焦慮感上升時出現情緒波動,或擔心自己是否染疫,表現出來的症狀如咳嗽、流鼻涕會比實際情況更嚴重。他們的內心往往比家長想得更敏感,3、4歲的孩子就可能出現類似狀況。
調適親子動力關鍵在家長 這樣做重新設計作息表
面對疫情期間親子相處的壓力問題該如何調適?蘇子茵治療師建議,家長要有意識地調整生活型態,試著每天排入3-4段20到30分鐘的休息時間,將閱聽、運動、聽音樂有意地放入行程表中,重新設計自己的作息表,能幫助緩解與調解身心壓力。
另外,家長與孩子每天可以空出15分鐘「有品質的時間」,全心全意陪伴彼此,讓彼此之間的動力達到穩定。很多家長陪伴孩子只是給予3C產品或電動玩具,自己在旁做事,蘇子茵治療師表示,這種陪伴對親子動力的穩定並無幫助。可以共同進行靜態或動態的活動,如讀書、玩積木、玩球,當親子之間的注意放在彼此身上,才是「有品質的時間」。
蘇子茵治療師說明,人與人相處有所謂的「團體動力」,呈現在親子之間就是彼此的安全感與依附感。疫情期間,家長與孩子相處時間變多,衝突機會也變多,容易導致親子之間動力紊亂,造成彼此的焦慮,而有品質的互動時間能將關注力放在對身上,讓動力很快穩定下來。
為自己設定Off Hour 時間 將工作與休息適當切割
疫情之下,家長面臨職場與家庭生活型態改變,蘇子茵治療師提醒,大部份人習慣只將工作放入待辦事項。如果發現自己身心靈狀態不夠穩定,最好有意識的調整作息表,或是設定「Off Hour」的時間,比如晚間8點後不再回覆與處理公事,讓工作與休息能夠適當切割,減少過度壓力對身心的影響。
蘇子茵治療師指出,小孩的行為大多是家長的投射與結果,是為了得到家長的關注與關心,當家長過度注意疫情、消毒時,孩子也會相對地表現出過度憂慮。建議家長可對孩子說明疫情期間洗手、戴口罩等重要性,但不必太過強調或表達對疫情的憂心忡忡,反而能幫助孩子穩定。
孩子使用3C應注意時間 安排多元性活動增加注意力
親子相處時善用工具與提升互動多元性,也是家長可著手的方式,蘇子茵治療師提醒,3C產品已納入課綱成為學習工具,家長除了注意孩子使用的3C的時間,避免使用成癮之外,也可以安插操作式、練習式的活動,比如念書、畫畫,有助於孩子注意力提升。
蘇子茵治療師表示,3C產品會影響孩子的視、知覺甚至抄寫能力,除了注意孩子的使用時間,相較於單純接受訊息如看影片、動畫,建議多讓孩子利用3C產品進行搜尋、互動遊戲等活動,讓孩子在使用3C產品時一並進行思考,而不是單一接受視聽覺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