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線治療透過局部照射殺死癌細胞,而在規劃治療路徑時,主要仰賴醫師人工判讀與圈選器官的功能性分布。為了讓醫師精準圈選肝、肺臟部位,避開功能性較佳的區域,中正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楊智媖開發一套自動化系統,透過影像匹配技術,可自動判別並劃分肝、肺各區及其功能性優劣。
放射線治療 易傷及正常肝、肺細胞
楊智媖副教授說,在做放射線治療的時候,放射線不只針對癌細胞,中間經過的地方,包含正常細胞組織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如何降低正常細胞受輻射損害的情況下,又能精準破壞癌細胞,更顯得重要。若放射線可以只經過肝、肺臟功能性較差的地方,保留高功能的細胞,讓病患較無副作用,也減少治療後功能性的損失。
傳統肝功能檢測 仰賴醫師經驗
傳統肝功能檢測需要透過核磁共振影像,肺功能則藉由嘴巴吸入或血液打入放射物質,再透過電腦斷層掃瞄捕捉體內訊號成像。楊智媖副教授指出,這些檢測方式都需要以人工目測,判斷與圈選肝、肺各區功能優劣,非常仰賴醫師長年的經驗;此外,病人的體型還會因療程產生改變,就得重新拍攝與規劃放射線治療的路徑。
申請臨床試驗及專利 盼造福更多癌友
而中正團隊開發的自動化系統採用四維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可以從病患肺部影像數值變化,判斷肺泡通氣功能優劣,降低病患做傳統肺功能檢測時,額外吸入放射物質而引起的副作用。
楊智媖副教授強調,該系統已經申請臨床試驗,且正透過大林慈濟醫院申請專利,未來將持續優化系統,並尋求相關廠商合作商業化,造福更多癌症病患。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40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