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季節更替,即將進入炎炎夏日,氣溫升高加劇異位性皮膚炎,所以「皮更癢」!特別是學齡孩童一下課向外跑跟同學打鬧玩耍,玩得滿身大汗,接著皮膚可能就開始泛紅、搔癢,到了晚上更是癢到睡不著。醫師呼籲家長應讓孩子配合醫囑治療,切勿自行停藥,或是使用其他偏方,以免異位性皮膚炎進入重複搔抓的惡性循環。
夏天加重異位性皮膚炎?醫師教你正確關鍵!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黃柏翰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惡化大致可依季節做區分,分別是夏季和冬季容易發作的患者。夏天因為氣溫較高,一旦流汗刺激皮膚,汗水就容易引起搔癢;冬天則是氣候乾冷,皮膚不容易保濕,乾燥就容易使病灶容易發作。當然,更嚴重的案例則是一年四季都惡化,因此他提醒民眾應隨時注意環境因子的變化,應時因應。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容易復發的發炎性皮膚病,因此日常肌膚管理需小心謹慎。夏天惡化時,應多留意出汗問題,包括出外遊玩、運動等,回到家最好可先洗澡。當然,也毋須一出汗就洗澡,且不刻意搓洗皺褶部位。更重要的,是室內溫度應維持在24度。因為夏天天氣炎熱,散熱型出汗總是會使汗水部分進入真皮層導致發炎,正是異位性皮膚炎夏天惡化的主因之一!
夏天如何避免皮在癢?配合醫囑治療才是重點!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角質層屏障功能缺損,皮膚水分流失比正常人快。因此,不出汗的時候,皮膚乾燥的問題依然存在,所以即便是夏天也建議擦保濕霜維持皮膚滋潤。不過,很多家長以為透過反覆塗抹保濕霜就可以治療好異位性皮膚炎,是忽略了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複雜性!黃醫師舉例,把使用保濕霜止癢或治療發炎當成拿滅火器滅火,是沒有考慮到火災的類別及嚴重度,忽略了病患與發作存在許多差異。異位性皮膚炎在夏天嚴重發作,更容易重複「癢、搔抓、發炎、癢、搔抓…」的惡性循環。很多家長以為「只要不癢,就可以不要太在意,畢竟藥物有副作用,不要長期擦。」,以致急性期無法經由適當的治療讓皮膚發炎消失,也無法使角質層障壁功能恢復正常。因此,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才能使經常復發的病患最終病情穩定,進入只擦保濕霜保養的穩定階段。
又怕又愛類固醇?有什麼治療新選項?
皮膚科醫師會針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嚴重度,進行量身訂做的治療。輕症患者多半病灶面積不大,發炎較輕微,皮膚多半呈現粗糙乾燥,保濕霜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即使偶有急性發作,也可僅以中、弱效的外用類固醇藥膏快速控制。若是病情屬於中症,不僅病灶面積更大,也容易有劇烈的癢感;倘若短暫進入更嚴重的急性發作,皮膚科醫師就會根據嚴重度酌量開立極短期的口服類固醇,或是使用較強的外用類固醇藥膏短時間內穩定病情。雖然輕、中症患者病情較容易改善,不過若是病患因為長期處於無法改變的外在環境,導致反覆發作,就難以長期穩定甚至完全緩解。雖然類固醇藥膏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線藥物,但在長期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疑慮下,以致許多家長不敢遵照醫師醫囑規律用藥,這反而使得病情無法有效得到控制,甚為可惜。
近幾年,因為藥物不斷發展,希望能更精準地針對最主要的發炎物質,給予抑制,以期達到最大的療效及最少的副作用。黃柏翰醫師說明,第四型磷酸雙酯酶(PDE4)抑制劑可透過抑制PDE4,達到減緩發炎的效果,屬於非類固醇藥物。而PDE4是一種細胞內參與製造發炎前驅細胞激素的酵素,被認為是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相關發炎反應的治療標的。使用後,不僅有效減緩輕、中症患者的的搔癢症狀,同時也降低病灶嚴重程度,也較沒有外用類固醇藥膏相關的安全顧慮,是近年臨床皮膚醫學相當大的進展。
黃柏翰醫師強調,在診間遇到很多病患因為沒有好好配合治療而反覆發作,特別是病灶嚴重時,才使用類固醇藥物抑制發炎。因此他建議,如果無法改善外在環境或者長期容易惡化、易於復發,不妨嘗試與醫師討論非類固醇藥物治療,不但可以減少長期使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並降低不完整治療導致長期病情不穩定。希望病患與醫師緊密合作,理解並加入執行量身訂做的治療策略,讓異位性皮膚炎的夏天,不再總是「皮更癢」。
《延伸閱讀》
.青少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難?8月健保擴大給付全身性標靶藥物!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