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親友、揮之不去的傷痛是難以想像的,也因此受到精神醫學專家的高度重視,為讓經歷悲劇的傷慟者及早獲得協助,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呼籲,若是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延續性哀傷障礙」相關症狀盡早檢查或陪伴就醫,讓專業人士予以協助。
親友過世走不出傷痛?
留意「延續性哀傷障礙」警訊。
楊聰財醫師指出,「延續性哀傷障礙」在2022年3月正式納入精神疾病之列,此狀態未必會在事件發生後馬上就出現,孩童常見在超過6個月後進入此狀態,成人則約1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指出相關警訊,包括了:
1.自我認同崩潰:感覺一部分的自己死去了。
2.不願接受事實:對於亡者的死去出現懷疑感、不肯相信。
3.避開亡者消息:避開任何會提醒自己亡者已逝的訊息。
4.出現強烈情緒:對於亡者的離開會有強烈情緒反應,例如憤怒、悲慟、苦楚等。
5.出現麻木狀態:情緒處於麻木狀態。
6.難以回歸日常:重新回歸生活出現困難,例如社交障礙、很難培養興趣、無法計劃未來等。
7.沒有人生意義:感覺人生沒有意義。
8.強烈的孤獨感:覺得孤單、與他人無法產生連結。
許多「延續性哀傷障礙」的患者也會出現以下情形:
1.固定亡者物品:把亡者的物品一直擺放在生前同一位置。
2.無法正面回憶:很難想起與亡者共度的正面、美好回憶。
3.難以信任他人:關係再好的人也難以全然相信。
4.更多物質依賴:使用會影響精神狀況的物質,量比以往更多,如香菸、酒精等。
5.出現自殺想法:出現自殺的想法或行動。
「延續性哀傷障礙」率約10%,
部分族群機率可能顯著提升。
楊聰財醫師指出,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失去親友的人約有7-10%的機率罹患延續性悲傷障礙。臨床也發現,若是親友死亡過程太過突然、暴力等;或是倖存者為女性、兒童、老人,且事後處於社會孤立、支持系統薄弱;或是倖存者在兒童時期就曾有負面的生活體驗、過往曾有罹患創傷後壓力障礙者,延續性悲傷障礙的發生率都可能顯著提升。
我有「延續性哀傷障礙」怎麼辦?
醫:讓自己好好休息。
楊聰財醫師建議,若是發現自己出現了延續性悲傷障礙的症狀,可以嘗試讓親友知道自己當前的情況,必要時尋求精神醫療團隊協助。就診時也可向團隊尋求不同類型的專業人員幫忙,例如精神科專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等。平時也可善用資源嘗試各種不同的溝通管道,如1925(依舊愛我)專線。除此之外也可以嘗試再拉自己一把,鼓勵自己多運動,以減緩憂鬱、壓力、焦慮的情緒,也有助於轉移注意力,避免透過毒品、酒精等精神物質紓壓。最重要的是好好照顧自己,不用逞強、勉強,讓自己有足夠的休息,維持健康的飲食及基本日常運作。
親友「延續性哀傷障礙」怎麼辦?
醫:避免用自己方式強迫協助。
若是發現親友、身邊的人出現延續性悲傷障礙症狀,楊聰財醫師也呼籲,千萬不可用評價、激將法、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強迫協助、嘗試幫他們解決問題,例如「你可不可以振作點?」、「我這麼作是為了你好!」等,每個人的需求都會有所不同,這般舉動會有如自己喜歡喝可樂就將可樂也倒進盆栽一般。
遇到這樣的事情,當事人常見會將自己的心房關閉,一旁的親友也難免會因此受到影響,這是人之常情,一不小心也將自己的情緒也加入協助行動當中,反而容易忽略了原本的好意。
要記得,此時行動重點應著重在當事人身上,建議以「開放」、「試探」的方式確認對方目前的心理狀態,並讓患者知道隨時都在、願意傾聽、陪伴,這是非常重要的則,讓對方保留悲傷、哀悼的空間,適時的伸出援手,並可鼓勵尋求專業協助,而若對方不想、時機還沒到也別強求,持續陪伴即可。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