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影響人口約0.5-1%,目前可透過血清學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R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CPA)」來診斷病人是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但仍有至少3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其RF或ACPA檢驗結果為陰性,而37歲的黃小姐就是其中一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蔡嘉哲的團隊研究新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查-「BR1抗體檢測」,來幫助這類的病人確定診斷,並獲得正確的治療。
關節腫痛以為是痛風 檢測才知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黃小姐從18歲開始常感覺關節紅腫、疼痛,早上睡醒時身體會感到僵硬、雙膝腫脹、起立時會花比較多力氣,甚至影響到日常行走。21歲求診時,因父親有痛風病史,醫師認為黃小姐的情形也是痛風造成的,因此她開始以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但仍未見改善。直到23歲,至蔡嘉哲醫師門診尋求醫治,初步診斷懷疑她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其RF及ACPA檢測皆為陰性。有鑑於此,蔡嘉哲醫師團隊開始研究新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查,簡稱「BR1抗體檢測」,經檢驗黃小姐BR1血清檢查為陽性,確定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後,積極以新的抗風濕藥物,包括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及生物製劑(bDMARD)治療,黃小姐關節腫脹的情形很快消失並且恢復正常生活,目前持續治療中。
BR1抗體檢測 幫助病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蔡嘉哲醫師說,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牙周病具密切的關係,因此,研發團隊從牙周致病菌著手,研究牙周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係,從中找到一段關鍵的胜肽(BR1),可以用來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利用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 (ELISA),檢測人類血漿中BR1自體抗體,作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診斷輔助工具,提升臨床上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敏感度,此項研發成果也榮獲2022年未來科技獎。蔡嘉哲醫師進一步表示,臨床經驗推估台灣約有二十萬人口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若延誤治療,會有終身殘疾風險期望未來此診斷套組能作為第三個被用來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檢測方法,能夠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讓病人減緩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54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