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線上

睡一半突痛醒!「心血管痙攣」嚴重恐猝死 醫:「這檢查」是唯一診斷方法

2022-11-04 15:39

近日天氣轉涼,進入心血管疾病好發期。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暨衛福部雙和醫院心臟內科洪明佑醫師表示,一位患有甲狀腺亢進的女性患者,常在睡覺時感覺胸悶、心悸、甚至被痛醒,導致夜不成眠。經「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診斷出是心血管痙攣,服藥後夜間不適的症狀才終於緩解。洪明佑醫師表示,心血管痙攣常在休息或睡眠時發作,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外,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與猝死。如在休息或睡眠時有胸悶、胸痛或心悸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潮健康/編輯部

近日天氣轉涼,進入心血管疾病好發期。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暨衛福部雙和醫院心臟內科洪明佑醫師表示,一位患有甲狀腺亢進的女性患者,常在睡覺時感覺胸悶、心悸、甚至被痛醒,導致夜不成眠。經「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診斷出是心血管痙攣,服藥後夜間不適的症狀才終於緩解。洪明佑醫師表示,心血管痙攣常在休息或睡眠時發作,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外,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與猝死。如在休息或睡眠時有胸悶、胸痛或心悸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休息或睡眠中胸悶要注意!  醫曝「心血管痙攣」辨別關鍵

近日全台溫度驟降,尤其夜間和清晨特別有感,天冷更容易誘發「心肌缺氧」。洪明佑醫師表示,心肌缺氧常見機轉有2種:其一是運動時因血液供給不及造成的供給缺氧;其二則是非運動時由心血管痙攣等原因引起的需求缺氧。據國際醫療科學期刊(IJMS)指出,台灣急性冠心症患者中,就有高達57%的患者患有心血管痙攣,顯示心血管痙攣與心肌缺氧具高度相關性。


 

心血管痙攣俗稱「心血管抽筋」,是指心血管平滑肌不正常收縮,使血管全部或部分狹窄,導致患者突發性心肌缺氧。若無事前預防或及時投藥,更將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昏厥、心衰竭及猝死,民眾不可不慎。

 


 


 


 

洪明佑醫師表示,欲辨別心血管痙攣,可從2個方向著手:首先是時間點,心血管痙攣好發時間點為休息及夜間睡眠時,這是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最明顯的差異之一;再者,血壓與心跳也是重要關鍵,不同於心血管阻塞造成的血壓升高與心跳加快,心血管痙攣發作時,患者的血壓通常偏低且心跳偏慢,因此民眾如有在休息或睡眠時感到以上症狀,都應盡速就醫檢查。


 

另外,除了不會引起陣發性上心室頻脈以外,心血管痙攣容易引起其他任何慢(常見)或快(較少見)的心律不整,最常見的是心室早期收縮。因此國際學者建議將心血管痙攣列入心律不整或暈厥的鑑別診斷。研究曾顯示,台灣、日本和德國的心血管痙攣佔心絞痛患者的40-50%。


 


 


 

 

40歲以上者要當「心」!  年輕人愛吸菸、喝酒心血管痙攣風險高

洪明佑醫師指出,心血管痙攣好發族群介於40至70歲、年齡層偏低,其中吸菸、喝酒、服用興奮劑藥物或甲狀腺亢進等都會增加心血管痙攣風險。研究更顯示,吸菸、年紀和C型反應蛋白是重要的危險因子。目前證據顯示心血管痙攣是心血管阻塞和糖尿病的前兆,早期發現可避免心血管阻塞。


 

臨床治療上,常以口服鈣離子拮抗劑或口含硝化甘油做及時治療,透過抑制心血管平滑肌的收縮,達到緩解心血管痙攣的作用。洪明佑也提醒,心血管痙攣的成因非常多,避免吸菸、熬夜、焦慮、憂鬱、多注意保暖,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遠離心血管痙攣的最佳方法。


 

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副作用多?  醫:錯誤迷思恐導致延誤就醫!

心血管痙攣成因多變,且症狀不同於心血管阻塞。洪明佑醫師表示,不論是心電圖、超音波還是電腦斷層都只能作為輔助,「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心血管痙攣的唯一診斷方式。根據1999年美國心臟學會臨床指引,這是敏感度高、特異性佳且安全的檢查。


 

但坊間時有誤解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屬危險的檢查方式,甚至可能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對此,洪明佑醫師指出,該檢測以心導管直接投藥於冠狀動脈,大幅縮短藥劑抵達心臟的路徑,劑量僅需過去檢查的10分之1,安全性叫過往更高。且全球無任何中風、心肌梗塞或死亡等嚴重副作用案例,唯一的副作用為心律不整,但都可自行或用藥治療恢復。因此民眾應積極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危害健康。


 

另外,心血管痙攣已成為近年國際間心臟疾病研究的重點之一。2021年,美國、澳洲及英國的心血管痙攣病人也自主成立了國際心血管痙攣聯盟(IHSA),結合病人及醫師的努力,在證據基礎上達成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洪明佑醫師呼籲,台灣作為心血管痙孿的高盛行率國家,更應摒棄迴避和阻礙,學習並鼓勵心血管痙攣的臨床照顧及研究,減少醫療支出和社會成本,致力於病人的健康與福祉。



延伸閱讀:
吃紅肉易得心臟病,膽固醇不是唯一原因!研究:跟腸道「代謝產物」有關
服心血管藥、器官異常風險高! 「高鉀血症」嚴重恐奪命? 醫呼籲:10種食物別再吃

 

原文出處: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