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時機,一名1歲女童四肢和臉部因搔癢,抓到破皮甚至滲出組織液,母親誤信網路偏方,購買某牌花露水為小孩塗抹患部。藥師鄭文柏提醒,花露水70%成分都是酒精,其餘則是水和香精,長期塗抹恐導致發炎惡化。食藥署提醒,除保濕和正確藥物治療,應改善生活型態。
異位性皮膚炎為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病,患者皮膚會出現乾燥搔癢,甚至合併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結痂或苔癬化等症狀。
鄭文柏表示,曾遇過一位母親想購買知名花露水,因家中1歲女童近1個月四肢和臉部發癢難忍,抓到破皮甚至組織液外漏,但擔心擦類固醇藥膏會有副作用,當看到網路群組分享止癢招數,便前來購花露水。他提醒,花露水成分中食用酒精占70%,雖能短暫止癢,但香精恐造成反覆發炎作。
異位性皮膚炎 三招治療改善
1皮膚保溼劑:皮膚保溼是對抗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要素,油性軟膏保濕效果佳,含尿素成分可提升保濕效果。保濕產品應該一天至少使用兩次,或是在感覺到皮膚粗糙乾燥時就使用,特別是在皮膚清潔(例如洗澡或洗手)之後。
2皮膚止癢劑(抗組織胺):抗組織胺外用藥膏可抑制發炎反應及搔癢感。許多止癢藥膏也會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透過清涼感分散對癢感的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患部皮膚若過於脆弱敏感,可能因為清涼刺激而誘發紅腫反應。此外,2歲以下兒童應避免使用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等清涼劑之藥膏。
若是搔癢感較嚴重的民眾,可併用口服抗組織胺,但應注意第一代抗組織胺容易有嗜睡的副作用,使用後應避免操作機械或開車等需要專注的工作。
3外用類固醇:外用類固醇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力,但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會造成皮膚變薄、變色等問題,且類固醇的強度與劑型不同,適用的皮膚部位也不一樣,民眾使用時應遵照醫療專業人員的指示。
除前述治療外,改善日常生活型態,諸如減少攝入致敏食物、保持環境整潔、放鬆心情減輕壓力等皆可緩解異位性皮膚炎之發作,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就可以大大降低異位性皮膚炎帶來的困擾。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00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