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個案啊!能多陪一天就多陪一天,多陪一個禮拜就多陪一個禮拜,多陪一年就多陪一年。孩子要的不一定是改變,孩子有時候就是想要有人陪著,如果能夠陪他陪到畢業,對他就很有意義,不一定要他改變。」《陪伴心理學》一書描述著心理諮商師以陪伴的角色,來給予個案所需要的幫助。作者黃士鈞(又名哈克)在書中提到,「如果不能愛,那就關心;如果不能掛心,那就想念;如果不能想念,那就想起。如果情感沒有辦法流暢的傳給他,那就傳關心給他;如果不能幫到他的改變,那我來參與;如果不能參與,我就當個聽者就好。」
為不讓情緒失控 逼自己將感覺藏起來
在心理諮商這門學問一浸泡也30多年了,我發現,這門學問其實很看重與人的親近。「與人親近,我們需要學會接觸自己的情緒」。從小,我很容易哭,很容易生氣,很容易緊張,很容易焦慮,也很困難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說清楚,因為內在情感那麼澎湃……我猜想,我的國小三四年級的導師,應該不只一次懷疑,黃士鈞是一個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我在心裡,看著那個7歲、10歲、15歲時的自己,那個情感澎湃,敏感深情的孩子,當然還沒有學會表達,當然也還不知道怎麼接觸自己。
當時的年輕的我,真的離「情感通暢、真情流露」離得好遠好遠。於是,在幾次試著情感炙熱的表達之後,被處罰、被責罵。然後,忽然,縮起來、冰起來、藏起來,像是放入急速冷凍庫裡的生鮮,忽然冰凍了、外表的纖維都瞬間收縮起來固定不動了。我偶爾會想起國中時的自己,在某一天的早晨或某個星期的星期一,會忽然決定:「今天一整天,或這整個禮拜,我都不要開口說話。」把自己完整的關閉起來、躲藏起來、冰凍起來,因為,這樣才能保證自己不會失控。炙熱的心,卻需要做出冷凍冰藏的決定,如此冰火同源的孩子,不知道你認不認識……。
孩子諮詢後做出改變! 結果不如預期
回憶起4、5年前,那是工作坊散場的傍晚,1個常來上課的社工在我整理麥克風的時候,坐到我身旁,這樣問我:「哈克,我有1個學生陪了2個學期,我在猶豫,我要陪他第3個學期嗎?因為這段時間我和他一起找了很多路徑,碰壁了,又持續回來,好像沒有找到方法。在想著,要繼續陪下去嗎?這樣會不會太耽誤人家啊!」
「他喜歡你嗎?」我一邊整理麥克風音箱的的電源線,一邊問。社工說,「好像喜歡耶!即使不一定真的解決了問題或是立即對某個狀態有改善,但他就是很穩定的來!我從他1年級上學期的期中考之後就開始陪他,他很辛苦,是1個把感覺整個關掉的人。他1年級的時候,我常跟他講『感覺關掉』這件事情,他很可愛,雖然表面上沒有說要做什麼,卻在暑假的時候做了一點嘗試……『既然老師都這樣說我,那我拉一點感覺回來。』結果,拉一點感覺回來之後,就山洪暴發了。1年級下學期,各種負面情緒不斷冒出來,情緒閘門忽然關不起來了,影響他好多的生活,所以,他花更大的力氣去把這些東西再關起來,才有辦法繼續他的人際、課業和生活。我們這學期就結束在1個狀態,他把自己整個關掉,但是生活運行得很好。」
我停下手邊的忙碌,凝望著眼前如此關心孩子的社工,好奇的往下跟:「整個關掉!他怎麼關的,這麼厲害?」社工回應,「我也覺得很厲害,他的關,是連吃飯、睡覺的感覺都關起來了,睡不著也沒有食慾。我覺得我們的關係有建立,但我卡在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幫忙下去,好像某些東西可以討論、可以繼續談。可是人家都這麼穩定的來談,我卻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辦法幫忙到他。」
改變失敗不代表做錯 正是修改目標的好時機
眼前的社工,熱騰騰的心,這麼忙碌的工作,假日還自己掏腰包來上課進修,真是用心活著的生命啊!我對他說著,「這像盼望自己有貢獻或是能幫到什麼,是很正常的心情,希望自己可以幫到點什麼。但現在的難題是在2個端點(接觸感覺或關閉感覺),當看見他關閉自己,會想要鼓勵他去接觸情緒,可是他接觸情緒了,卻很不好控制。這樣的孩子,似乎只有『火山沉寂(冰)』或『火山爆發(火)』2種,暫時找不到中間的那種溫泉緩緩湧出、熱氣裊裊的舒服狀態。」
「這個時候,陪伴者可以停下來想一下,什麼是長期目標,什麼是短期目標。這個孩子啊,看起來你已經試過,也體會到了,當你發現什麼不是他現在的出路,你就知道是修改短期目標的好時機。於是,把像是溫泉緩緩湧出的那幅情感傳遞溫熱又流暢的畫面,留給長期目標吧!說真的這情景,很有可能會在十幾年或二十年之後緩緩來到。而短期目標呢!這是可以好好工作,能滾動調整的地方。1年級晤談時,是做錯了喔,是知曉了、體會了,於是來修改。重要的是,前面一起走的那條路不是冤枉路,那是你參與了他生命的發生。」
「參與?這個角度我沒有想過呢……」受過學院派嚴格訓練的社工,當然會用心努力的思索諮商晤談改變的有效性,於是,這時候歪著頭思索的社工,開始觸碰著陪伴專業一大片新的疆土、新的天際線了!我向他說明,「對啊!參與,我有時候會覺得參與,好像比改變或進步,還要更深刻呢!用數學式子來說,好像是這樣:參與大於改變進步。」
換角度去思考! 別拘泥於諮商晤談成效
來說一點什麼叫做參與?「我在想,你要不要試著,站在『你陪了他2個學期』的時間位置上看未來,而不是站在他一年級上學期來找你的時間位置看現在。當你站在他大一上學期的時間位置來看現在,你就會很容易去擔心說,是不是沒有幫到他,是不是人家每次都來,可是我好像做不了什麼,於是扎實完整的困在『諮商晤談有沒有效』的這個煩惱點上頭。如果換個視角,站在『你陪了他2個學期』的時間位置上看未來,你會看到的是:嗯,我發現他沒有接觸自己的情緒,我鼓勵他,他去試了,爆炸了;又努力控制關起來,喔……我看過封閉的他、熱烈的他,也看過無法支撐情緒但能支撐生活流程的他,這3個他我都參與、看過了,正好就是真的參與了他的生命的發生,這樣當然適合陪他。」
「你可以鼓勵他接觸其他資源,但是請不要撤掉你的陪伴,你可以鼓勵他去讀錦敦老師的書,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很好的影片或podcast 跟他一起聽,讓資源進來,但是不要撤掉你的參與。」「喔…(這個喔的聲音似乎直直的往心底走)」年輕的社工,眼睛亮亮的吸收著,新的疆土那靛藍無垠的天空。(文字提供/《陪伴心理學》究竟出版社)
編輯:陳郁茹
更多NOW健康報導
▸健保限制住院天數? 健保署澄清:無住院日數限制規定
▸范瑋琪爸爸跌倒歿!檢視居家安全 國健署提防跌5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