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疫情發生至今三年多,為因應學習不斷線,線上課程、網站教學讓孩子們接觸網路的機會更多,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數位性暴力、性剝削事件案件較往年增加很多。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別舉辦記者會,邀請與會專家有推動數位性暴力相關修法王婉諭立法委員、長期投身家暴性侵受害人服務的陳意文諮商心理師及律師、加上諮商心理師、公視青春發言人三重身份的柯萱如律師、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王珮玲教授,就不同角度切入提供具體建議,以專業的對話激發更多反思,來因應未來數位世界的各種風險評估及危害管控。
數位性暴力法規落後 立委籲儘快修法
立法委員王婉諭指出,臺灣數位性暴力防治的法規十分落後,直到今年初,行政院才提出《刑法》修正,將「未經同意散佈性影像」、「散佈不實性影像」等明確規範為侵害性隱私權之犯罪。另有規範影像移除機制、提供被害人心理支持、隱私保護措施等相關法案還在審查中,除了修法,台灣應借鏡韓國作法,給予足夠的人力及經費資源,成立具公權力的性私密影像專責單位,才能確保影像移除機制的有效性。
影像性暴力求助者不多 因各方資源皆未整合
暨南大學王珮玲教授表示,根據研究團隊初步調查發現,18-74 歲民眾經歷遭影像性暴力事件的終生盛行率約有 4%左右,但被害人出來求助者不多。
王珮玲教授呼籲社會需要有更多的協助資源投入,包括輔導、諮商、陪同與法律協助等;同時,當被害人向警察與司法系統求助時,警察機關應有專責人員辦理此類案件,並且建議建置全國性的案件資料庫,可以彙整各地案件資料,有利偵辦。
諮商心理師籲立法、教育、家長三方齊力
諮商心理師陳意文在臨床工作觀察到,隨著網路普及,數位性暴力可能透過網路滲透到所有的家庭,家長們應該更注意孩子的網路使用,陳意文呼籲教育端應加強學生網路安全及自我保護意識,行政體系應儘快將各系統連結,在父母端應調整教養方式,勿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卻忽略內在心理狀態,把握多傾聽少評價原則,維持與孩子良性對話,告訴剛接觸網路的滑世代,個人社群不隨意加不認識的人、不拍私密照等。
勿使污名化讓被害者不敢求助及二度傷害
律師柯萱如提醒近年來數位性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且被害者的年齡層頻頻下探。犯罪花樣多變,以戀愛親密等方式誘導被害人拍照,再以威脅、報復等手段迫害,因現行法律規範與保護不足,使得被害人因羞恥感與汙名化效應,更不敢向外求助。柯萱如建議法律規範與制度有必要重新審視,如拍攝加重處罰、散佈、下架機制,她更呼籲大眾應加強於家庭、學校與社會文化中的情感教育與性教育,預防也避免被害者於案發後因為他人的不理解與性別偏見遭受二度傷害。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期許配套措施應加快腳步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羅惠群理事最後補充,數位世界的風險因相關法律規範不全及相關配套措施未跟上時代變化情況下不斷攀升,這不只是一般民眾、家長、老師需要更多相關資訊,相關心理專業助人者、醫療人員、警務司法人員也都應有更完整的訓練以應對各類型網路性暴力事件。
【延伸閱讀】
【全面防腦中風五原則】糖尿病控制不好危機多 中風機率為常人兩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13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