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線上

〈藝文報報〉公益紀錄片《星星之火2:風起-新聞人的永續使命》正式上線

2023-01-17 17:44

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長年關切臺灣新聞產業在時代變遷中所遭遇的挑戰以及扮演的角色,在後疫情時代,更應該重新思考如何善用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為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盡一份心力

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繼去年推出「星星之火」探討新聞產業在數位洪流下奮力求生,以及審視新聞人如何守護新聞核心價值,基金會今年再度推出「星星之火2」記錄片,主要是探討新聞人的永續使命。新聞,為弱勢者發聲、推動社會進步,是產業、更是志業。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2023年公益紀錄片「星星之火2:風起-新聞人的永續使命」今日正式於基金會官網上線。(http://www.hsiaotungtzu.org/news.html)

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為紀念中央通訊社創社社長蕭同茲先生所設,蕭先生當年以前瞻的眼光與無私的胸襟,帶領中央通訊社成為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為華文新聞史留下輝煌的一頁。基金會長年持續關切台灣新聞產業在時代變遷中所遭遇的挑戰及扮演的角色, 2021年推出「星星之火-新聞人的一生志業」,走訪第一線新聞人,探討新聞產業如何在數位洪流下,奮力求生,同時守護新聞核心價值。今年繼續推出「星星之火」續篇,聚焦在新聞的公共性,探討新聞對社會的影響力。在後疫情時代,人類重新思考如何與地球共存共榮之際,思考如何善用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為人類「永續」盡一份心。

本片以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標的,詢問重量級新聞人及永續意見領袖,如何看待台灣推動永續的現況及挑戰?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及未來如何善用新聞媒體的能量,讓永續發展更有力?受訪者包括(依姓氏筆劃排序):邱家宜、胡元輝、洪貞玲、陳秀鳳、游美月、舒夢蘭、楊瑪利、詹怡宜、鄒景雯、簡又新、及羅國俊。希望在日漸風起的永續議題中,以多元觀點呈現新聞人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與課題。

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董事吳豐山先生特別在影片首映會中強調,新聞人堅持新聞核心價值及真實報導,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先生也在首映會中表示,媒體帶頭改變大眾的觀念,是台灣推動永續工作的重要動能。

 

星星之火1受訪者合影

星星之火2受訪者合影

紀錄片訪談內容節錄

 (依姓氏筆畫排序/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提供)

邱家宜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有健全的媒體環境。新聞媒體在服務特定的商業利益或政治利益之前,它必須要先服務代表進步價值的公共利益,也就是新聞媒體社會公器的角色。」

「當我們報導的時候,心裡能有這些進步的價值、能去選擇承載這些價值,就有機會去翻轉人們在行動上的選擇優先次序,我們持續去關注它、追蹤它、報導它,讓社會有一個新的認知。」

胡元輝  公共電視台/中華電視公司董事長

「當我們在講永續發展的時候,其實真正的障礙是在於它並沒有成為一個內化的價值觀,對很多人來講並沒有真正相信永續發展是必須追求的一個價值觀。追求永續它是一種自覺,是你內心真正感受到的價值跟意義。」

「我們媒體更可以去監督,譬如說政府在講永續發展的時候到不到位,企業在講永續發展的時候有沒有真心在推動,或者民間社會有哪些地方可以去協力?或者有不足的地方,我想這是媒體很重要的角色。」

洪貞玲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新聞產業是要協助民眾去守望社會、去讓這個社會往一個進步的方向走,那新聞人才不只是要配合業界需求,更要能帶著業界一起往前走,….回到我們的教育的現場,我們一方面非常強調實務專業的訓練,更重視人文跟批判的意識,不然我們可能會做出一個隨波逐流的報導。」

「從政策角度,要讓媒體加速對SDG的報導或倡議,一個蠻好的引導措施,就是在媒體的例行評鑑上,去加重SDG這個評比項目。」 

陳秀鳳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比較大的問題是媒體的報導論述沒有落實到民眾的生活面,因為大家永遠只是關心自己四周的事情,比較難感受到遠在南極或北極的冰融,覺得北極熊好可憐,可憐完之後他繼續開冷氣。因此在倡議這件事情的時候,要怎麼樣去讓民眾有感,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

「學生們用年輕人的視角去做永續報導,也許覺得生澀,但他看到了,他感同身受到了,這樣的孩子大學畢業後,也許進到新聞媒體,那你就在他心中種下一個種子,下次他再碰到永續議題,大學時埋下的根,他就知道怎樣去進一步的闡述,我覺得這就是新聞教育的價值。」

游美月  聯合報社長

「我認為我們要全面關照,不能偏廢任何一個目標,…現在氣候行動迫在眉睫,淨零行動對台灣來講是很重要的國家發展政策。其次,能不能提供負擔得起的清潔能源?也是能源政策的一大的挑戰,接著就是消除貧窮、維護和平正義、提振經濟、降低社會的不平等,我覺得對台灣社會同樣有急迫性,也值得我們共同去努力。」

「媒體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倡議,聯合報為什麼要派七位記者去格陵蘭報導?之後還會派記者去報導COP27這個氣候峰會,因為對全世界的重要媒體來講,它都是不能缺席的場合,我們知道這個議題對於台灣未來發展,甚至對全球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一個人是局外人。」

舒夢蘭  東森新聞台節目製作人

「曾有科學家預測,如果有一天地球升溫3℃、4℃,當莫拉克颱風再來臺灣的時候,可能會淹到4.2公尺,我相信臺灣多半的城鄉,是沒有辦法承受這樣的氣候災難。我們其實就在氣候變遷的最前緣,難道還不應該重視這件事情嗎?」

「新聞媒體必須要有自覺,因為新聞媒體不是一門生意,也不是政策的傳聲筒,更不會是一些團體,政治人物或利益團體利用的工具。我覺得新聞媒體有很重要的一個責任,是要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我很希望,可以有一個明文的規範,也許是新聞比例,例如NCC規範一個電視台,你的國際新聞比例必須要達到多少,或廣告露出時間、一小時不能超過多少,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制定一個所謂的永續發展或生態教育的新聞報導比例呢?」

楊瑪利  遠見雜誌社長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

「我們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就提出,所有的企業都要攀爬兩座山,一個是利潤之山,因為企業存在的目的還是為了創造工作機會、為股東賺錢,第二就是責任之山,你不是賺錢就好,你對社會跟你所在的地球,要有責任。」

「一直以來媒體都是在傳播,提供對讀者有益的優質資訊來傳播進步的觀念。這種傳播可以透過報導、可以透過評選,也可以透過辦論壇、辦課程、辦交流參訪活動等等來達成。所以我們媒體不是只有報導這件事可以做,透過全方位的平台,從紙本到數位、活動、課程,我們都在傳播ESG最新思潮,找出最佳典範,影響眾多人。」

詹怡宜  TVBS新聞部副總經理

「媒體產業高度競爭、重視收視率,記者的成績單可能是收視率,或現在流行的KPI、PMD這類的,然後就忘了他年輕時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我覺得這件事情需要被矯正,這是我們身為主管的責任,或是這整個機制的責任,如何在媒體生態中,不斷去提醒你原來的價值是什麼,這樣會跟聯合國的永續目標是一致的。我覺得媒體是可以的,但需要一些矯正跟提醒。」

「記者的養成要不斷提醒為什麼要做記者這件事,才能幫助我們回到SDGs這些基本概念,然後做扣連。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做記者就是要幫助社會更快達成這些價值、這些目標。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原始點找出來,那再來尋求怎麼做得好、怎麼把故事做得動聽、怎麼創造影響力,我覺得那個順序可能更重要一點。」

鄒景雯  自由時報總編輯

「我們特別關注淨零排放的問題,所以我們有計畫地邀請了產官學研,舉辦系列座談來深入探討,例如農業碳排的碳權的問題、淨零轉型策略、能源與產業…綠色金融、綠建築、綠運輸等等議題,因為我們深切認知到氣候變遷是地球永續的重中之重,未來我們會更加重的投入。」

「新聞人最重要的是希望影響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他的下筆為文或畫面或口述或各種思想的呈現,是希望影響更多人,而不是在自己的同溫層互相滿足,這個就是非常大的驅動力,你能影響多少人,你認為正確的價值觀,能夠被多少人認同,來改變這個你認為不美好的環境跟社會,這個是新聞工作最重要的核心本質。」

簡又新  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永續發展,如果我們簡單地講,就三個大項,經濟要發展,環境要永續,社會要公平正義,當經濟、社會、環保達到很和諧發展的時候,就是永續。如果永續是無所不包的話,就變成所有人都要參與,產、官、學、研,沒有一個單位或部門可以說它沒有責任。而且實際上針對永續發展目標,聯合國一直強調,我們不遺漏任何一個人,大家一起來進步。」

「媒體的報導會影響到人民的想法,SDGs十七項目標裡,不是都是關於大自然的、也有社會面跟經濟面,今天我們的世界是怎樣呢?今天我們看到貧富懸殊、高齡化、少子化,這些問題都非常嚴重,而現在媒體都喜歡比較強烈、有時候變成有對立性的報導,那一不小心,這個報導會激化貧富之間的仇恨,本來希望能解決問題,而不是挑起仇恨、把問題搞大,這時媒體的角色就很重要了。我認為媒體是觸動這整個永續發展最主要的動力之一,如果有媒體的參與、了解,跟努力,我們未來世界會更好。所以我們真是非常期待媒體能在未來,所謂翻轉世界中,扮演一個最重要的角色。」

羅國俊  願景工程基金會執行長/聯合報系永續長

「我覺得臺灣的媒體對於永續或者氣候變遷的關注是不夠的。譬如說聯合國的COP氣候峰會,它每年會有一次會議,基本上台灣的媒體報導非常非常少,更不必說派人去採訪。願景工程去年就決定派同事去英國格拉斯哥現場採訪COP26會議,當時聯合報也給了非常充分的篇幅來做這個報導,這是台灣第一次把國際這麼重要的氣候會議相關資訊傳回來,告訴大家人家在討論什麼?人家關注什麼?做了什麼決定?不要覺得這個會議跟我們無關,雖然我們不是聯合國會員,但還是要受這些決議或規定的約束。我們去年的報導,感覺上就讓比較多民眾開始關注這個題目。」

「永續的新聞採訪,其實是跨域的,裡面包括了政治、經濟、產業、環境、生活、社會,它其實是全方位的。過去新聞工作中常常劃分採訪路線,但我覺得像永續或氣候這些議題是跨領域的,我們是不是也要設置一些跨領域的組織?成立一個永續中心或永續部門,包括多元領域的人才在裡頭,進行跨領域的採訪、了解、報導,當有了專責的這一群人,他們自然會去開發更多相關新聞,當媒體關於永續的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一般民眾經由媒體而更認識世界趨勢,對這些議題的教育水準會快速地提升,我覺得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完整新聞👉點我看

👉《191ART雲端美術館》
👉訂閱《藝文報報》
👉按讚《191ART雲端美術館FB》
👉追蹤《191ART雲端美術館IG》
👉追蹤《191ART雲端美術館twitter》
👉追蹤《191ART雲端美術館pinterest》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