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線上

【微聽損專輯】微聽損不代表沒影響 五大迷思恐影響孩子學習發展

2023-04-14 14:00

輕度聽損(又稱微聽損)孩童與家長常有的疑問包括「早期療育課程越多越好?」、「改善聽覺就沒有問題了?」婦聯聽覺健康社會福利基金會推廣部督導葉靜雯表示,微聽損的聽力受損程度較輕微,但不代表影響程度小,也因此會衍生許多迷思,若不注意恐影響孩子學習與發展。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輕度聽損(又稱微聽損)孩童與家長常有的疑問包括「早期療育課程越多越好?」、「改善聽覺就沒有問題了?」婦聯聽覺健康社會福利基金會推廣部督導葉靜雯表示,微聽損的聽力受損程度較輕微,但不代表影響程度小,也因此會衍生許多迷思,若不注意恐影響孩子學習與發展。

1聽力受損輕所以影響不嚴重?

有些微聽損孩子「還聽得到,雖然聽不清楚但不嚴重」,醫護人員認為「還可以再觀察看看」,加上助聽器價格較高等因素,到底要不要接受早療?要不要戴助聽器?戴助聽器會不會被取笑?親友意見好多!讓家長備感糾結,反而導致孩子錯過了及早矯正治療的黃金時機。

葉靜雯表示,聽得到聲音和聽清楚聲音是不一樣的,盡早進行早療、使用聽覺輔具(助聽器、調頻系統或人工耳蝸植入等),才能真正對孩子有所幫助。

2早期療育的課程越多越好?

為了讓孩子趕上進度,家長為孩子安排許多聽力課程,然而這樣真的好嗎?葉靜雯舉例:「譬如媽媽為了增強你的英文能力,把你送去5個補習班補習,你每一個課程都沒有辦法好好消化,親子之間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容易吵架,形成惡性循環!」

現今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發展,以及輔具科技的進步,期待孩子會說話、能聽懂,不再是困難的事。但葉靜雯強調,許多家長想要孩子速成,因此將孩子的行程塞滿各種課程,卻可能忽略親子關係經營與孩子快樂學習。輔具可以協助孩子聽得更清楚,但要聽懂並做出反應,關鍵仍在於大腦。

因此,除了早療機構專業人員給予聽覺復能照顧,家長在早療階段中,陪伴、等待跟鼓勵孩子是很重要的,若家長不只坐在旁邊聽,甚至能陪伴孩子一起探索這個世界,對孩子的進步更加有助益。

3改善聽覺狀況就沒問題了?

有項加拿大研究曾針對108位單側聽損個案進行13年追蹤,結果發現42.4%孩子的聽力持續惡化,其中17.4從單側惡化成雙側聽損,其餘25%則是單側聽損持續加重。

國健署提醒家長,孩子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並不代表終生都沒有問題,部分孩子可能會因為發展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家長仍需多留意孩子的聽力狀況。

另外,「娛樂型聽損」也是現代人面臨的困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2指出,超過10億位12-35歲的年輕族群,因長時間和過度接觸嘈雜的音樂和其他聲音,面臨失去聽力的風險。因此,後天聽覺系統維護也相當重要。

4媽媽(家長)就是聽損兒童最好的老師?

受到來自公婆的意見、外界的眼光,媽媽(家長)壓力也很大,常常期望孩子趕快有所進步。很多家長會依老師上課方式如法炮製,買一樣的道具,做一樣的複習,當孩子疲勞轟炸後,越來越沒耐性、想要逃避。

「其實,最好的方式是給予孩子愛與關懷,家長的角色沒有人可以取代,你剝奪了這份親情的時候,對孩子未來適應所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葉靜雯分享,父母要做的就是成為孩子學習和溝通的夥伴,成為孩子模仿的典範、玩耍的玩伴,以及孩子信任與自信滋長的養分。

5聽錯了就再聽一次?聽錯了就是孩子沒有專心聽?

「這個是蘋果,那個是鳳梨,說一遍!」聽不聽楚、反覆練習是微聽損孩子的每日課題,但久而久之也會逐漸沒自信,「我是不是不夠好?因為我今天沒有聽好,媽媽生氣了,媽媽說我不專心,所以我不能吃霜淇淋。」孩子對學習語言的熱忱跟興趣不斷的消滅,就會越來越不想去碰。

如果孩子的內心不夠堅強,難以應付各式各樣的狀況。葉靜雯呼籲,若沒有辦法達到期望的目標,與其生氣或是抱怨,有時候家長的心態轉彎其實是必要的,「你是否願意嘗試做一些改變呢?」

改變觀念1、看見孩子的優勢並予以鼓勵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葉靜雯表示,孩子天生好奇、喜歡模仿,他們的探索動機很強,也不怕跌倒,勇於挑戰。而且模仿本身就是學習,當孩子願意模仿、主動去嘗試,然後創造新東西的時候,大人給予鼓勵,可讓他們的感官開發出來,他們會看到自己的優勢,建立自信心,自我價值就會提升,並且會一直嘗試下去。

改變觀念2、避免否定、比較或以平均值評斷努力

有的老師以嚴格方式教育「不能用手比,一定要訓練口說!」家長依樣畫葫蘆,只要小孩用手勢溝通,就會斥責否定,導致孩子挫折感襲來,壓力大到晚上爆哭!

葉靜雯表示,孩童天性喜愛與人互動,但聽損兒童在溝通過程中常碰到「你講話不清楚耶,再講一次!」、「不是大大!是爸爸。」屢遭挫折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傷害,比起一成不變的嚴格訓練,寓教於樂、快樂學習更能引起孩子興趣,維持學習熱忱。

教育不是只有一種方法,也不是只有一條路。葉靜雯建議,避免否定孩子、把孩子拿來比較,或是以平均數字分析來衡量孩子的努力。家長可思考與孩子最適合的溝通方式,無論是口說或搭配手勢動作,加上耐心等待孩子練習與發展,當小孩練習久了,就能從小聲說話,進步到越說越多。

 

 

【延伸閱讀】

65歲以上長者有4成失能性聽損 「這樣搓」檢測聽力

「手指愛心」搓手護聽力 醫籲聽力篩檢納入成人健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32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