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蛤?你說什麼,大聲一點!」耳朵聽不見並不會產生立即性身體不適,加上孩子不擅表達,聽損問題容易被忽略。婦聯聽覺健康社會福利基金會推廣部督導葉靜雯表示,曾有個案是雙胞胎,兩個孩子都聽損,爸爸傷心泣不成聲,但持續接受早期療育、聽覺復能,孩子已健康升上高中。
孩子微聽損 事態並不小
根據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3-4‰。聽損高危險族群包括有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的前3個月內感染過如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服用或注射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兒、出生時缺氧、出生後曾住加護病房、出生後細菌性腦膜炎、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
然而,輕度聽損(微聽損)的影響在於「隱蔽性」難以察覺,聽覺發育的輕微受損,是微聽損兒童行為與學習成績的問題根源之一。國民健康署提醒,輕度聽損的孩子不容易被發現聽覺異狀,加上孩子自己不會表達,也無明顯語言溝通障礙,因此聽覺問題容易被忽略。
衛福部也指出,新生兒聽力篩檢通過並不代表終生沒有問題,部分孩子會因為遲發性聽損或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因此家長仍需多留意孩子的聽力狀況,早期發現早期療育。若至3歲、4歲甚至更晚才發現孩子有聽損狀況,對孩子溝通、認知、閱讀及社會情緒等發展會比同年齡的孩子落後。
例如家長只是「用髮絲幫小孩把助聽器遮起來」,小孩其實會透過家長的表情與動作察覺自己有異狀,自信受挫。都是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留意的細節。
及早療育、適性發展是重點
曾有個案是一對雙胞胎,兩個孩子都聽損,爸爸傷心到泣不成聲,非常擔憂孩子未來的發展、社會上的眼光、甚至怕孩子怨恨把他生成這樣。經過專業機構諮詢,雙胞胎從1歲多開始接受早療,現在已健康升高中。
葉靜雯表示,早期篩檢、確診及介入療育對孩子至關重要,還有「適性發展」也有助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幼兒時期為發展敏感階段,會影響孩子大腦的成熟,若能滿足身心障礙嬰幼兒在生理、認知、語言、心理社會或自我照顧技能等領域的發展需求辨識重點,有助於孩子從早期療育銜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
聽損兒家長滿腹辛酸誰人知?
然而,家長在幫助孩子面對困境時,常碰到公婆有意見、外界投射異樣眼光、求助專家卻被敷衍,甚至曾有醫生直言:「小孩現在戴助聽器也沒用,你就等著開刀吧!」對家長來說宛如殘忍的宣判。
1微聽損者家長的情緒及壓力不該被低估
2專家學者的建議不盡然相同,但應該要能客觀、並能接受時間的檢視
3微聽損的發展及療育應該被同等重視,包括融合及適應社交等。
4微聽損者的自我接納及自我倡議仍是重要議題。
5社會大眾的理解程度、社會福利政策、教育支持系統、全面的聽力宣導,都是未來的努力方向。
葉靜雯表示,聽損兒家長的情緒應該要被重視,卻常常被低估,「很心疼這些家長,他們本來都是巨人,但是在面對聽損的過程當中,他們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她推薦聽損兒家長可互相分享困難、心情,彼此鼓勵有助於調適心情;同時與機構專業人員建立信任與積極的關係,才能真正幫助聽損兒邁向健康發展。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31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