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篇課題分離和大家討論到課題分離的基本3原則,這篇要來和大家探討進階運用,包括常出現的疑問「課題分離是不是會變得很自私?」。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師表示,真正懂課題分離的人,並非不顧別人感受。
課題分離進階運用!
心理師:「真的」衷於自己感受。
課題分離就是自私?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課題分離鼓勵人們衷於自己的感受,別受他人影響行動,並尊重他人也是如此,各自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少人會認為很自私、只顧自己,事實上並非如此。蔡岳融心理師更進一步說明,這除了僅是以中立的角度做好自己以外,也有更進階的做法可以運用。
真正懂課題分離的人,
並非「不顧別人感受」。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真正懂得靈活運用課題分離、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並非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因為與人交流時所產生的情緒也是自己感受的一部份。另也包括推測自己的所作所為,引起的下一個事件,為自己帶出的感受。重點是在「衷於自己的感受」而非「只顧自己」。
看對方難過會心碎,
心碎也是自己的感受。
蔡岳融心理師舉例,若看到對方難過會感到心碎,這個心碎的感覺也是自己感覺的一部份,就會需要順著這個感受做出對應的選擇,並自己為這選擇負責。若是在心碎的情況仍執意課題分離,那其實也已經不是課題分離,因為忽視了自己心碎的感受。這種情況同理心特別強的人會更需要特別清楚自己的感受。
怕被別人說自私而停止行為,
只是把別人的眼光放在身上。
相反的,若只是因為擔心別人看自己是自私形象,因而思考自己是否不可以自私,這就是把別人的看法放在自己身上,而非自己真實的感受,也就沒有達到課題分離。
人的情緒並非單一性,
要釐清並做最佳選擇。
當然人的情緒往往是複雜的、不只有一種情緒,有得時候甚至是矛盾的,例如為他人難過卻也為自己悲傷。這時候就會需要分析情緒,並做出最佳選擇。為了達到平衡,與人交流時的關鍵就會是在溝通,包括建議、提醒、協助,讓彼此觀念達到同一個基準,也就是所謂的磨合。
課題分離進階運用:
建議、提醒、協助!
這些並非干涉,而是在尊重他人想法的情況下提供想法作為參考,雙方都還是握有選擇權。而協助則是在觀察到對方無法執行,或者確定無法執行下,給予適當的幫助。重點就在「說服而非強迫」。這樣的觀念在越是重要的關係越要懂得靈活運用,以免自己負上責任的感受是自己無法承受的。
當他要和她單獨出遊怎麼辦?
心理師教課題分離進階運用!
蔡岳融心理師以「男方執意要和女生出遊,女方覺得不開心」舉例,這件事要做到課題分離,男方除了可以執意執行以外,若看女方難過會心碎可以取消行程。若希望理解也可以試著理解對方的不悅。若自己將無法為感情破裂負責,可提出自己能夠接受的建議,例如也會有其他人一同參與,或是帶著女方一起參加,如果不去也沒關係也可以取消行程。但不會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做出任何決定。同樣的女方也可以表達自己的不悅,提出自己能夠接受的建議。
若對方想不到實際辦法,可以溝通討論協助提供建議,讓想法達到同一個基準,並達到共識,藉此磨合,而非強硬執行或者委曲求全。
情緒勒索也是個辦法?
另外情緒勒索也是一種方法,只是往往容易讓人不舒服,也需要為情緒勒索負責。若以中性的說法和做法來看可以「情緒要求」,像婚姻、感情這類有如盟約關係,會需要對方接住自己的感受,而非獨角戲,就會需要情緒要求。不過前提也是需要知道對方有不接受情緒要求的可能,對方有權選擇是否願意接受。在此之前最重要的就會是價值觀相符。
課題分離只是一個方向,
並非時時都需要用上!
蔡岳融心理師也強調,課題分離只是一個讓自己更自在的方向,並非時時刻刻都得做到課題分離。就像開車遇到障礙繞過一樣,繞過之後再回到原本的道路,而非一直蛇行。也可以理解成需要使用的時後再拿出來使用的觀念。當中最重要的在於「思考彈性」,能注重自己的想法,也能接受他的想法。
家庭代溝運用:
例如父母有囤物症影響生活品質,子女主張段捨離。以課題分離來看,會是雙方都尊重彼此的看法,而非強硬要留下物品,或執意要丟掉東西,可試著溝通說服,若說服不了接下來再做出因應作為,例如搬出去住。
職場麻煩運用:
在職場上也常會有需要課題分離的時候,例如工作常會堆積在某一個人身上,公司又不徵人。這種情況員工覺得不舒服,可以和公司反應並要求公司具體改善,公司也可以提出看法。若能帶來實際益處自然是件好事。若公司不處理,或溝通無效等,員工也盡溝通一責,後續可選擇離職或提出申訴,而接下來公司就得為人力更加短缺負責。
被討厭的勇氣:
做到課題分離自然也很容易被人討厭,因為尚無法理解,這也是提出課題分離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著名的【被討厭的勇氣】,當一個人有了被討厭的勇氣,自然更能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決定。了解課題分離的核心價值、如何運用、進階運用,更有助確實保留自我、自在快樂、避免衝突。
《延伸閱讀》
.學會課題分離生活更自在!心理師教3原則,別什麼事都背在身上。
.養生也要養心,4情況早檢查!醫:心理疾病普及,且易影響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