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線上

醫籲「這些症狀」應警覺! 恐為襲擊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2023-06-29 17:02

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有一個共通特點,就是難以察覺,容易被輕忽!為了提升民眾的健康意識,東生華製藥與健康傳媒於6月10日在台中舉辦「2023啟動心航線 全台護心大串聯」公益講座,邀請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呂尚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偉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分別以「心絞痛保命3步驟」、「避免二次中風的關鍵因素 血壓控制」、「打擊高血脂症」等主題,來探討心血管保健的重要性,同時呼籲這些疾病的病兆,讓民眾能在第一時間就找對科別就醫。

【NOW健康 楊芷晴/台中報導】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有一個共通特點,就是難以察覺,容易被輕忽!為了提升民眾的健康意識,東生華製藥與健康傳媒於6月10日在台中舉辦「2023啟動心航線 全台護心大串聯」公益講座,邀請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呂尚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偉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分別以「心絞痛保命3步驟」、「避免二次中風的關鍵因素 血壓控制」、「打擊高血脂症」等主題,來探討心血管保健的重要性,同時呼籲這些疾病的病兆,讓民眾能在第一時間就找對科別就醫。

心絞痛襲擊小心心肌梗塞風險 冠心症藥物治療三部曲改善病情

現代人常吃炸物甜食、高壓工作及運動量不足等因素,導致本身容易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過度肥胖等健康問題,這些疾病都是會增加心絞痛發生的危險因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呂尚謁表示,心絞痛發生的最典型原因是由於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或血管壁增厚,導致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臟問題,會引起胸口疼痛、胸悶、冒冷汗、頭痛、左肩或上臂不適、下巴痛、呼吸困難、想吐等等不適,患者一般會合併多種症狀在身,且一旦有心絞痛的症狀出現,就須留意心肌梗塞發生風險,甚至也容易導致心臟衰竭。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呂尚謁透露,心絞痛發生的最典型原因是由於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或血管壁增厚,導致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臟問題。(攝影/詹舒婷

呂尚謁醫師指出,若出現心絞痛,依嚴重程度可以分為不穩定型心絞痛及穩定型心絞痛,前者通常是血管阻塞已達危險狀況,需緊急採取心導管手術治療;後者雖非立即性危險,但平常會遭受胸悶、胸痛來襲,運動或爬樓梯時就會喘持續5至10分鐘左右,需要休息才可以緩解,對日常影響甚劇。

心絞痛該如何治療呢?呂尚謁醫師說明,心絞痛的傳統藥物治療方式通常包括:硝酸鹽、乙型受體阻斷劑和鈣離子阻斷劑等,不過常有患者表示服用這些藥物後出現副作用,舉例來說服用長效型硝酸鹽時,容易發生劇烈頭痛;吃鈣離子阻斷劑或乙型受體阻斷劑又讓血壓降低,容易頭暈跌倒,所幸當患者在改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延遲性鈉離子通道抑制劑」之後,可以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減少心臟的負荷,增加心肌的供血,進而緩解心絞痛的症狀,且極少出現如傳統藥物的副作用,經臨床實驗證實能改善心律不整、HbA1c血糖數值、心房顫動、微血管性心絞痛,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針對心絞痛患者的用藥治療,呂尚謁醫師強調,台灣心臟學會最新發表的「慢性冠心症治療指引」中的藥物治療3部曲,當冠心症患者同時患有其他疾病時,第1步應先針對這些疾病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第2步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來治療心肌缺血和微小血管的心絞痛,第3步則視情況調整藥物,若患者仍持續出現心絞痛,須加上傳統藥物一起治療,扭轉治療瓶頸,更重要的是患者需保持健康的飲食、運動習慣及規律作息,改善慢性疾病以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

65歲以上6成血壓過高! 控制好血壓能避免中風風險

你有多久沒有測量血壓了?引起高血壓的原因包括高脂和高鹽飲食、抽菸、肥胖、高血糖或高血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偉師提到,根據台灣高血壓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新的高血壓定義是130/80mmHg,台灣10大死因中有一半與高血壓有關,18歲以上國人約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而65歲以上長者高達6成的人有高血壓,最恐怖的是有3成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偉師表示,腦中風是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特別是已經經歷過一次中風的患者,恐為二次中風的高危險群,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控制血壓。(攝影/詹舒婷)

黃偉師醫師提醒,血壓長期偏高,會增加動脈壁的負擔,導致血管受損和狹窄,進而增加全身器官病變風險,引發包含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視網膜病變、腎臟衰竭等等疾病,特別是已經經歷過一次中風的患者,恐為二次中風的高危險群,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控制血壓,防止中風再犯機會。

在高血壓治療方面,黃偉師醫師透露,常見的藥物包括利尿劑、β-阻滯劑、ACEI抑制劑、鈣離子阻斷劑等,這些藥物通過不同的機轉,如減少體液量、擴張血管等,來達到降血壓的效果,其中運用層面最廣泛的藥物ACEI(血管緊縮素轉化酶抑制劑)除了能夠有效控制血壓,還有助於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由於腦中風是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腦部中風後經常會有神經學後遺症,據統計,肺炎是中風後最常見的感染,也是重要死亡原因,因此ACEI也是中風患者建議使用的藥物之一。

控制血壓的重要原則是每日測量血壓,黃偉師醫師叮嚀,若平時不量血壓,等到去醫院才量,常見所謂的「白袍高血壓」現象,意即民眾進醫院時,常因緊張而使血壓升高,這容易導致病情被誤判而服用錯誤的藥物劑量。因此,建議高血壓患者應遵循國健署提倡的血壓管理「722原則」,建議連續7天測量血壓,每天測量2次,分別是早上及晚上,每次測量2遍,中間間隔1分鐘以上。量血壓前,須先坐下休息5分鐘,測量血壓期間不開口說話,手臂露出且測量包覆鬆緊要適當,手臂心臟同高度,手肘平放部懸空,以確保準確性,每次測量後應將數值記錄下來,以便醫生評估病情和調整治療計劃。

血脂過高先調整飲食作息 用藥時當心蹺蹺板效應

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素之一的「高血脂症」也是民眾關注的健康焦點,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在此次演講中描述,血脂主要代表的是人體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含量,正常人體血脂含量理想濃度為總膽固醇 <200mg/dL、三酸甘油脂<150mg/dL,如果超過此數值,恐會冒出眼瞼黃斑瘤、角膜白環,或四肢出現黃色瘤等跡象,當出現這些徵兆就得注意高血脂是否找上門。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提醒,民眾若想控制膽固醇,平常在飲食上應多加注意。(攝影/詹舒婷)

蔡青峰醫師解釋,三酸甘油脂(TG)是一種血液中常見的脂質,適量的TG能夠幫助人體的生理機能正常運作;總膽固醇之中,又可分為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能幫助清除血管壁中過多的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數值過高或過低都對身體有害無益。特別是過高的TG和LDL都會使血管阻塞,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發作,嚴重影響人體健康。

民眾該如何控制血脂呢?蔡青峰醫師提到,主要大原則需降低TG和LDL數值,並同時提升 HDL數值,例如幫助降低TG的方法包括限制糖分攝入、少吃精緻澱粉、適度控制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幫助降低LDL的方法包括適時補充燕麥、豆類、蘋果和富含Omega-3的食物如魚類等;幫助提升HDL的方法則有每天運動30分鐘、適量攝取好油如橄欖油、亞麻仁油和堅果等方式。

倘若民眾經過3到6個月的飲食與作息調整後,血脂狀況仍未達到理想標準,就需要開始進行藥物控制,蔡青峰醫師指出,降血脂藥物有斯他汀(statins)、膽固醇吸收抑制劑(ezetimibe)、PCSK9抑制劑、纖維酸衍生物(fibrate)等藥物,常用來降低TG和膽固醇的藥物為statin和fibrate類的藥物,不過對許多病人來說,因為每天要吃好幾顆藥物,常常嫌麻煩而刻意忽略,導致治療效果不彰,加上statin併用fibrate會增加副作用的機率,單一使用則要注意是否導致「蹺蹺板效應」,使病人在降低TG之後,卻提高了原本穩定的LDL,這時應尋求醫師協助,透過定期抽血檢查以掌握體內血脂狀況。

最後,蔡青峰醫師也建議,臨床上若患者經常忽略服藥或出現蹺蹺板效應,可改服用含有Niacin成份的複方降血脂藥物,此藥方本身含有statin,可同時控制TG和LDL,複方的成分加乘,能讓血脂治療更有效果,還能減少患者日常要服用的藥物數量,以提升患者服藥的遵從性。

相當重視ESG永續經營的東生華製藥,跟隨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No.3良好健康與福祉目標,舉辦健康公益講座期盼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透過專業醫師將正確的資訊包含疾病認知、正確用藥觀念或最新治療指引,以及預防疾病的保健知識,幫助民眾遠離疾病的威脅,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品質,今年台北、新竹、台中、台南與高雄舉辦全省巡迴衛教講座,民眾反應相當熱烈!民眾可持續追蹤東生華FB,未來活動訊息不漏接:https://www.facebook.com/tshbiopharm


核稿編輯:陳如頤


更多NOW健康報導
▸長輩記性變差可能不是失智症! 水腦症3大警訊1次了解
▸細菌抗藥性不容輕忽 醫示警恐面臨無藥可用6大抗藥菌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