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李明融報導
現今許多食物都會有「紅豆口味」,事實上這樣眾所皆知的經典口味竟發展不到百年,農糧署在臉書發文表示,百年以前台灣幾乎沒有「紅豆口味」,直到1970年代後期才開啟了台灣紅豆的黃金年代,逐漸走進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且發展出許多相關口味的銅板紅豆美食。
農糧署分享了紅豆口味美食在台灣發展過程,紅豆約於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種植,零星分布於山地部落,面積僅約數百公頃,因春夏栽培期成長快,生產的紅豆顆粒較小,「產量少、價格昂貴」,一般家庭幾乎難以購得,直到1960年代,屏東利用二期水稻收穫後空檔,於秋冬播種試種成功後才開啟經濟性栽培,1970年代後期是臺灣紅豆的黃金年代,栽培面積達1.9萬公頃、產量高達3.7萬噸,也讓曾經高貴的紅豆料理,逐漸走進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
農糧署接著透露,紅豆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積極投入下,開發省工撒播及機械收穫,同時透過傳統育種及人工選拔培育出十多個品種,從早期的高雄5號、6號,到今日香濃的8號、顆粒大的9號,以及產量高的高雄10號,持續提升品質風味,續寫臺灣紅豆的風華故事。紅豆最受歡迎的美食莫過於紅豆餅了,豆餅的前身是一種叫做「太鼓燒」的和菓子,據說一開始在江戶神田今川橋邊販賣,因此得名今川燒,又因為形狀像太鼓,別名為太鼓燒。紅豆餅直到近30年才在台灣普及,如今台灣的紅豆餅與今川燒有些不同,今川燒的餅皮像雞蛋糕厚實而蓬鬆,只有甜餡料,而紅豆餅薄而酥脆,甜鹹餡料都有,鹹餡例如蘿蔔絲、鮪魚和酸菜,已經徹底融入臺灣而成為道地小吃。
【原文出處】:紅豆口味在台灣流行「不到百年」!農糧署親揭紅豆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