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郭家和
臺灣每年眼科就醫破600萬人 國人失明兩大潛在威脅
隨著3C裝置普及和遠距工作型態,國人更容易因為「用眼」過度而面臨黃斑部病變與其他眼科疾病風險。根據統計,臺灣110年度2180萬就診人次中,約678萬是因眼科問題求醫,延伸相關健保開銷達181億元。適逢十月第二周「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愛盲協會呼籲國人應注意黃斑部病變,可利用「阿姆斯勒方格表」30秒快速自我檢查是否有黃斑部病變前兆。
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理事長何一滔表示,國人因高度近視引起的脈絡膜新生血管(myopic CNV)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是目前國人黃斑部病變最需要注意的危險因子,估計國內黃斑部病變患者已超過40萬人,且增加速度仍不斷攀升,顯示黃斑部病變防治亟須推廣周知。。
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秘書長吳建良則表示,過去造成全球失明最主要的眼科疾病為白內障,惟隨著復明手術等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且衛生環境、社會條件改善,國人目前的失明主因逐漸轉變與黃斑部病變有關。黃斑部雖只佔視網膜2%左右大小,卻影響將近50%視覺功能。老年人如因黃斑部病變造成失明,更可能加重失智與失能風險,導致死亡率上升。
視覺中心有黑點、扭曲要當心! 黃斑部病變四大警訊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部長黃奕修醫師指出,造成視力障礙與失明的五大主因為: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屈光不正、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及視網膜病變即佔五分之二,截至目前仍是國人失明主因。黃斑部病變的自我檢測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一旦出現視覺中心有黑點、扭曲、模糊、顏色黯淡時,就要當心是黃斑部病變警訊。
「失明長者中有高達四分之一來自黃斑部病變,早期黃斑部病變沒有良好治療方式,但現今針對黃斑部病變的『眼內注射』已發展近20年,明明有藥物可用,為什麼黃斑部病變仍是威脅國人視力的重要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未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是主因!」
黃奕修醫師表示,黃斑部病變逾半數患者在治療兩年後停止療程。根據黃斑部病變醫囑遵從性的收案研究發現,國人對黃斑部病變的治療存有兩大迷思,第一是認為「黃斑部病變對健康衝擊不大」,其二則是「治療後視力會快速變好」。數據顯示,56%患者不認為黃斑部病變是嚴重疾病、71%即使4個月未回診治療仍對自身病況有信心。另外,「低醫囑度」患者中有57%不確定自己的療程是否有效,表示患者易主觀判定治療無效而放棄治療。
黃斑部病變第一年定期治療 有望依反應降低回診頻率
此外,就醫成本也是影響黃斑部病變患者行為的重要因素,黃斑部病人每次回診治療,加上交通及候診,平均約須花費6.5小時,如何降低回診治療次數,也是減輕治療障礙的一大重點。
黃奕修醫師指出,眼內注射是長期治療過程,可高機率幫助患者避免視力,尤其是在治療第一年時,如能遵從醫囑定期回診,有機會於第二年後依治療反應減少治療頻率。現今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最長可4個月注射一次,達到穩定控制並避免視力受損。
「黃斑部病變患者不只要注意視力問題,如國人糖尿病發生率已接近世界前三,黃斑部病人往往需要同時控制其他慢性病,缺少適當的支持與陪伴,更難穩定回診治療,呼籲家人和伴侶『以愛相伴』,我們也期待全國眼科醫師共同投入衛教行列,成立更完整的黃斑部病變照護網!」
黃奕修醫師提醒,視力影響人體對外界感知連結的比例接近70%,一旦視力不可逆損傷,將造成巨大生活衝擊。如駕駛交通工具時易發生危險,平時走樓梯都會踩空,甚至無法正常閱讀與工作。提醒國人主動關心家中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長輩,與醫師一同鼓勵、陪同患者穩定回診治療,提升治療積極度,避免疾病延伸的治療與照護成本成為重擔。
延伸閱讀:
乾眼症、飛蚊症、老花眼有何差異? 哪些營養素最能抗氧化顧眼睛?
光線傷眼的「最後一哩路」! 看懂黃斑部病變原因、症狀與飲食預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