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線上

頻尿是不能說的秘密?尿意憋不住恐讓膀胱愈過動?

2023-10-31 10:46

才剛上完廁所又凍未條,hold不住想尿尿的感覺!?當心可能是「過動的膀胱」在作祟。一般人的膀胱儲尿量約為300-500c.c.,但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因為膀胱逼尿肌收縮異常,累積不到200c.c.就有尿意。當急尿感來襲,還可能因為來不及,而發生漏尿、尿失禁等尷尬狀況⋯⋯

才剛上完廁所又凍未條,hold不住想尿尿的感覺!?當心可能是「過動的膀胱」在作祟。一般人的膀胱儲尿量約為300-500c.c.,但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因為膀胱逼尿肌收縮異常,累積不到200c.c.就有尿意。當急尿感來襲,還可能因為來不及,而發生漏尿、尿失禁等尷尬狀況⋯⋯

膀胱過動症與尿失禁有什麼不同?一有尿意就上廁所竟讓膀胱容量縮小?

膀胱過動症起源於膀胱逼尿肌不正常收縮,通常會伴隨有急尿、頻尿、夜尿、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狀。但有尿失禁並不等於膀胱過動症。

尿失禁可簡單分為應力性尿失禁和膀胱過動症的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起因是尿道的括約肌鬆弛,就像關不緊的水龍頭,壓力大時就滲漏;而膀胱過動症則像是儲水功能不良的水庫,儲水不多就急著放水,患者有急尿的症狀,因而造成頻尿與夜尿、甚至來不及到廁所的急迫性尿失禁。

據統計,膀胱過動症發生比率約為16至18%,男女皆可能發生,其中又以女性較容易發生。一般來說,患者就診的症狀大多以頻尿佔大宗,醫師會評估是否有感染或其他病理性因素所引起,還會視是否為日常生活習慣所造成的影響,例如水是否喝過量,身形瘦與胖也可能有關係。

我們以尿路動力學檢查來說明會更容易理解。尿路動力學檢查會在排空的膀胱徐徐注入生理食鹽水,同時記錄膀胱內壓力的變化及膀胱收縮的情形。在檢查過程中可以發現尿液儲存到100多c.c.時,多數人就會有尿液感。此時若能忍耐一下,讓膀胱內的壓力不再上升,有機會讓尿液感消減,同時讓儲存容量可增加到正常值300-500c.c.。但有些膀胱過症患者可能儲存到100c.c.左右就感受很強烈。

雖然大家常常說不要憋尿,那是在膀胱儲尿功能正常的情況,而膀胱過動症患者如果習慣有尿液感就要上廁所解放,長期下來有可能讓膀胱忍耐度下降、容量縮小。強調訓練膀胱的方法,就是不要一有尿意就立即排尿。林醫師表示「應該是由我們控制膀胱,而不是膀胱控制我們!」

若已習慣一有尿意就上廁所,且每次排尿量都少於300c.c.,建議可以嘗試膀胱訓練,若能恢復超過300c.c.才能算是憋尿。

膀胱過動症自我評估   害羞不就診恐致膀胱功能惡化

除了專科門診有提供膀胱過動症問卷,網路上也能搜尋到,民眾可以自己做初步的評估。在家也可以用量杯做簡單測量,當急尿感出現時所尿出來的尿液,是否有超過300 c.c.,沒超過就得留意膀胱過動症的可能。有的病人因為膀胱尿液儲存不多就有急尿感,白天時症狀還可以忍受,晚上睡覺必須多次起來上廁所、干擾睡眠品質,也會建議做一下評估。

但頻尿困擾可能是患者不能說的秘密。曾有研究顯示,僅有1成多的患者會求診。林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伯伯,起初是因為頻尿而就診,但經過排尿日誌評估,發現他每次尿液只有100 c.c.,生活品質大大受影響,晚上也睡不好、混亂的作息更加重頻尿急尿的感受,已經是受不了了才來求診。後來發現是攝護腺肥大合併膀胱過動症,需兩者一併治療。因為沒有一起治療好,膀胱功能惡化,可能讓頻尿症狀更劇烈,形成惡性循環。

及早就醫拒絕膀胱過動   跟著醫囑這樣做

膀胱過動症的治療藥物能抑制膀胱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縮,但傳統的抗乙醯膽鹼藥物使用可能會產生口乾舌燥、便秘等副作用而降低病患服藥的意願,林醫師提醒病患如果有副作用問題應跟醫師討論調整藥物。另外一類新型的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療效好、副作用少,病患普遍比較願意持續治療,但要注意血壓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藥物治療需要一輩子服用嗎?其實藥物只是輔助膀胱容量慢慢增大,症狀改善後,可與醫師討論減藥,甚至慢慢脫離藥物,或是搭配其他整合式治療來增加療效。包括電波椅治療、肉毒桿菌注射,甚或是日常能自己做的骨盆底肌運動、控制水分攝取量等,都能有效改善膀胱過動症。

雖然膀胱過動症的初期症狀無法聯想到要就醫,但卻會慢慢侵蝕健康、影響生活品質。不妨透過簡單問卷或是尿量測量來瞭解是否需積極治療,別讓過動的膀胱打亂我們的生活。

感謝尚美泌尿科診所林美吟醫師提供資訊

林美吟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恩主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彰濱秀傳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彰化秀傳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尚美泌尿科診所院長(現職)

主治與專長:

泌尿道感染、蛋白尿、血尿、解尿困難、頻尿、尿失禁、排尿障礙、泌尿道結石、間質性膀胱炎、夜尿、小兒夜間尿床、性病篩檢與治療、性福問題、生殖泌尿道手術

《延伸閱讀》

.頻尿不再是「男」言之隱!這兩種一起治更有效!

.常常跑廁所找不出原因?可能是膀胱太「過動」!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