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郭家和
孕期打類固醇 新生兒較容易感染、敗血症?
類固醇具有強效「抗發炎」作用,然而,在特定族群如有早產跡象的孕婦身上,短期施打類固醇是否對新生兒造成其他健康影響?國家衛生研究院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共同針對懷孕期間施打類固醇的安全性進行研究,發現孕期施打類固醇恐增加子女出生第一年內發生住院嚴重感染風險如敗血症、肺炎與急性腸胃炎風險升高1.22至1.52倍,該研究已發表於國際重要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國醫學雜誌)。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蔡慧如說明,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為人工合成的腎上腺皮質荷爾蒙類似物,因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效果卓著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60年代至今研究顯示,類固醇長期服用除了會有月亮臉、水牛肩等外觀變化,也可能增加白內障或青光眼、消化道出血或潰瘍、感染或敗血症、心血管疾病、高血糖、骨質疏鬆或骨壞死等副作用。近期研究則發現,短期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小於或等於14天),同樣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敗血症與心臟衰竭的風險。
為瞭解類固醇在孕期使用是否影響新生兒健康,研究團隊分析衛福部巨量資料庫,以世代研究方式探討4.5萬曾於懷孕期間施打類固醇的孕婦,其新生兒發生嚴重感染風險的機率。研究結果顯示,產前施打類固醇的嬰兒出生第一年發生任一嚴重感染的風險較未施打類固醇者高出1.24倍,其中肺炎高出1.22倍,敗血症高出1.52倍,且對早產兒或足月兒皆有相同增加感染之影響。
類固醇加速胎兒肺部成熟 晚期早產施打「短多長空」?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姚宗杰醫師表示,臺灣的早產比例約在1成左右,根據統計發現,懷孕期間施打類固醇的孕婦中有6成孩子是早產兒,另外4成仍是足月出生。由於類固醇能加速胎兒肺部成熟,改善表面張力素之生成,對有早產跡象的孕婦施打類固醇能降低胎兒急性呼吸窘迫症發生率與死亡風險,惟考量施打類固醇對新生兒的長短期影響,建議孕婦有使用類固醇藥物的疑慮,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
姚宗杰醫師指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婦產科醫學會以及歐盟共識,皆建議孕期未滿34周有早產跡象的孕婦施打類固醇,不過,胚胎發育到34週已經成熟,對於晚期早產(懷孕35-36周)的孕婦而言,雖然施打類固醇也有保護效果,但從出生一年後的嚴重感染風險來看,以及相關研究指出懷孕期間使用類固醇會增加子女精神和行為障礙包括過動症等風險,晚期早產孕婦是否需要開立類固醇,應謹慎評估。
「對於晚期早產的孕婦來說,使用類固醇像是『短多長空』,再加上我們發現類固醇對足月兒的感染風險影響增加比例甚至超過早產兒,這部份的確要審慎評估!」姚宗杰醫師表示,類固醇會壓制全身免疫系統,雖能降低早產兒的死亡風險,但對於足月出生的新生兒是否反而對免疫系統造成長遠的不利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早產孕婦打類固醇降死亡風險 對新生兒免疫影響有待探討
姚宗杰醫師表示,從實證醫學角度來看,有早產跡象的孕婦施打類固醇可減少4.3%新生兒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風險,而從衛福部的大數據發現,孕期施打類固醇的新生兒嚴重感染風險比例約增加1.7%。因此,經醫師評估需要使用類固醇的早產孕婦仍建議使用。惟近年研究顯示即便短期14天使用類固醇也未必百分之百安全,類固醇的使用時機及頻率應更加謹慎。
國家衛生研究院司徒惠康院長指出,新生兒出生半年內的主要免疫力來源是母親身上的抗體,透過胎盤傳給嬰兒,多數新生兒出生半年內的感染風險與母親抗體品質及濃度相關,出生6個月後就需要倚靠自身的免疫系統,而孕期施打類固醇是否會影響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包括胸腺、骨髓、脾臟等,仍需待進一步研究探討釐清。
延伸閱讀:
每10人就有1.5人不孕! 中醫調體質+西醫試管療程 扭轉準爸媽壞「孕」氣
新婚夫妻要懂! 營養師揭「拚做人」必吃菜單:男女備孕營養素補充一次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