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曉彤/台北報導】兒童心律不整常見有7種型態,包含竇性心律不整、心房早期收縮、心室早期收縮、離子通道病變等,其中上心室頻脈、心室頻脈及心搏過緩恐為較嚴重情況。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勇全表示,良性心律不整沒有症狀也不需治療;但嚴重心律不整需要警覺,恐具致命的危險,需積極的監測及治療。
孩童也有心律不整! 疾病型態與大人有差異
陳勇全指出,當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頻脈)、心跳過慢(緩脈)都稱為心律不整,一般來說,兒童時期發生的機率低於成人時期,且兒童所發生的心律不整型態也和成人有所不同。
「竇性心律不整」是發現心跳會隨著呼吸稍微漸快及漸慢,這是因為人體自律神經同時支配者心臟和肺臟,此為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症狀也不需治療。此外,「心房早期收縮」則為兒童常見的心律不整,通常沒有症狀,多數是透過聽診或健檢所發現,發生頻率不高的心房早期收縮並不會降低心臟的收縮能力,因此兒童的生長發育及活動能力不受影響,可安排定期門診追蹤即可。
「心室早期收縮」也是兒童健檢時偶爾會發現的心律不整形式,可能沒有症狀,但這類患者需進一步評估心臟,接受像是心臟超音波、24小時霍特心電圖,甚至安排運動心電圖……等檢查。如果心臟結構功能皆無異常,心室早期收縮發生頻率不高,單一型式的心電圖形態,運動時心室早期收縮就會減少或消失,這樣的孩童預後較為良好,通常門診追蹤即可。反之發現心臟有結構或功能異常者,需處理其心臟的問題,若有症狀或發生頻率過高的孩童,則要考慮使用藥物或是心導管介入治療。
關於「離子通道病變」,陳勇全說明,近年來基因檢測在心律不整上的角色愈發重要,有些先天基因問題導致離子通道病變,可能會有致命的心律不整發生,「先天延長QT症候群」即是1個很好的例子。
恐致命的心律不整類型 家長要多關注孩子心臟健康
陣發性「上心室頻脈」是兒童期最常需要奔波急診室的心律不整,通常孩童會有胸悶、心悸、活力不佳或暈眩……等不適感,發病年齡常是1歲內或7至8歲以後。最常見的原因是心房心室內多了一條副傳導路徑,偶然的情況下發生心房心室間不斷地迴路傳導,導致心臟快速跳動高達每分鐘200下左右,此時使用迷走神經刺激(例如冰水袋敷臉)或服用藥物就有機會將迴路中止,若無法停止的上心室頻脈則需就醫來緩解。
陳勇全提到,在學童的心電圖篩檢時,有些小朋友會發現心電圖有副傳導路徑的蹤跡,稱為WPW(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現象。若長期反覆出現頻脈,常導致孩童生活困擾,可考慮接受心導管電燒術或冷凍消融術來解決副傳導路徑。如果出現無症狀WPW現象,則可尋求小兒心臟電生理醫師評估實施心導管術式的利弊得失。
「心室頻脈」在兒童時期並不常見,多發生於心臟結構異常、心肌炎或開心手術後的病童身上,症狀可能很嚴重,甚至會以休克來表現,臨床上偶爾也會有心臟結構正常的兒童,發生心室頻脈現象。「心搏過緩」則代表心跳過慢,有症狀的孩童會虛弱、蒼白無力,嚴重甚至暈厥!陳勇全指出,病因可能和心律的起始點竇房結異常,或是心律傳導中繼點房室結異常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性的房室結傳導異常通常是媽媽有自體免疫問題,產生的抗體透過胎盤攻擊胎兒心臟房室結造成,嚴重者可能胎死腹中,或出生後需植入心臟節律器。後天性的房室結傳導異常,可能因為心肌炎或心臟手術後發生,若傷害未能恢復也需要心臟節律器的幫忙。陳勇全強調,隨著醫療進步,心律不整的診斷及治療上將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如何善終?《病主法》滿5年 落實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
▸【專題】面對男女頭號癌症殺手別怕!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