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急性期過後的復健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其中肢體痙攣照護更是避免失能的關鍵,若沒有及時接受妥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除了影響患者復原進度、加重照護者負擔,對兩者的身心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若有觀察到疑似肢體痙攣症狀出現時,應及早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可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讓肢體盡早恢復軟Q狀態,有助於減輕照護者的壓力,患者的復健也會更有成效!
為什麼中風後會發生肢體痙攣?可能對患者的影響?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黃虹瑜醫師解釋,肢體痙攣發生的原因是因為中風後影響大腦的抑制迴路受損,當脊髓神經處於時刻興奮狀態,即會產生肌肉痙攣,進而增加失能風險。
而肢體痙攣對患者的影響,主要是以屈曲的動作為主,上肢部分包含手腕收縮、內旋,手掌無法正常開合。倘若長期處於握拳狀態,將造成生活諸多不便,像是無法正常使用碗筷吃飯,也無法順利清潔,嚴重發霉都是有可能的。至於下肢部分,主要是會影響行走與平衡。因為腳趾屈曲,甚至可能用「腳刀」走路,此時會更容易跌倒,增加骨折風險。
爸爸中風後讓全家人累翻!貼痠痛貼布已成日常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個管師/中風家屬照護者王春茹分享,自己的父親是在去年(2022)因為出血性中風而緊急住院。順利返家後,卻在3個月後發現肌肉鬆弛、沒有力氣,慢慢有肌肉痙攣的徵兆。「發現照護開始出現困難,包含穿脫衣服、洗澡都非常不方便,還需要時刻注意是否會弄痛爸爸的關節,讓全家人身心俱疲,甚至常常需要貼痠痛貼布來緩解。」
中風後痙攣不正常!及早接受肉毒桿菌素+積極復健改善!
王春茹個管師說,「現在臨床上的患者及照護者,普遍對中風後的痙攣認知是不足的。」「甚至覺得痙攣是中風後的正常情況,就讓他放棄吧!」其實,中風後的肢體痙攣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透過照護者協助患者做簡單的關節運動,或是給予適當的輔具使用,加上熱敷、電療等來改善症狀。盡早將肌肉放鬆,都能幫助其肢體靈活度盡早恢復。
而藥物方面的治療選擇也有許多種,現在最常使用的是口服肌肉鬆弛劑以及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黃虹瑜醫師表示,肌肉鬆弛劑雖然能夠降低全身張力,但患者使用過後,可能整天都在睡覺或軟腳不能做復健,而肉毒桿菌素注射可以針對某幾條特定的肌肉,依據張力程度進行注射,不影響到意識與認知功能。建議可及早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讓復健效果更加顯著。
提高警覺把握黃金治療期 拒絕肢體痙攣及早回歸正常
黃虹瑜醫師也分享,有了肉毒桿菌素治療的幫忙後,真的改變了許多中風患者的人生。先前自己收治的中風患者,在出院後半年因為痙攣變強,突然回到坐輪椅、臥床的狀態,以為是發生二次中風。馬上又緊急入院做詳細檢查與治療,但卻發現這些症狀不是中風造成,而是肌肉痙攣導致。後續在申請肉毒桿菌素的健保治療後,現在已經可以恢復正常自主生活。「若能及早發現中風患者的肢體痙攣症狀,多花一點心思觀察,與醫師討論,都可以獲得很好的預後。」
王春茹個管師說,像是自己的爸爸就是先服用肌肉鬆弛劑,雖然肌肉有稍微放鬆,但發現整天精神不濟,根本無法復健。後來跟黃醫師討論後,希望可以評估申請使用肉毒桿菌素治療,在注射後,明顯感受到上肢肌肉放鬆,甚至先前需要兩個人協助爸爸換衣服,現在都能一個人處理好,還可以透過積極復健,恢復更好的生活品質。
最後呼籲患者及照護者,一旦出現任何可能影響日常生活的症狀,都應與醫師討論並接受完整的治療評估,使用藥物治療搭配復健,不要以為中風後的痙攣是正常現象。掌握好黃金治療期,即使中風後也不一定會「失志」!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