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家和
睡眠呼吸中止與中風、心臟病有關!60歲後風險遽增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睡眠時上呼吸道反覆塌陷,造成睡眠時出現淺呼吸(hypopnea)或反覆睡眠呼吸中止,不只影響睡眠品質,出現日間嗜睡與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影響工作效率,更可能增加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及中風風險。
根據統計,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因子包括男性、年長者、體重過重(BMI較高)、呼吸道狹窄、慢性鼻塞、氣喘、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等,而年齡越長者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更高。各國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一半都有睡眠困擾。
成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盛行率相當高,成人約15%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60歲以上民眾有70%男性、56%女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近年研究也注意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與意外傷害有關,對於面臨較高認知功能退化以及意外風險的高齡長者而言,更是一大健康威脅。
高齡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因 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
「高齡長者與一般年齡層病人相比,在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表現上,發現失眠症狀與無症狀者較多,病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
為分析不同年齡層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因,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鄭婉汝醫師團隊與冰島NOX公司研究團隊、哈佛醫學院研究中心、及中國醫藥大學睡眠中心杭良文主任合作,研究結果指出,台灣人常見的三種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因特徵為:高上呼吸道結構塌陷性併呼吸模式不穩定的患者容易嗜睡,覺醒閾值低常伴隨失眠症狀,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的患者則無特殊症狀。高齡長者的症狀以失眠與無症狀者較多,病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
鄭婉汝醫師指出,長者可能因沒有明顯的嗜睡、打鼾等症狀,而容易被忽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對於病理特徵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的長者,建議可以選擇能穩定呼吸模式的內科藥物給予治療。該研究獲得國際期刊《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刊登。
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個人化 配戴正壓呼吸器非唯一解
鄭婉汝醫師表示,過去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需至睡眠中心進行整夜睡眠多頻道檢查,以平均睡眠呼吸中止指數來判斷嚴重度,每小時5次以上即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配戴正壓呼吸器雖為有效也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但病人不易耐受,因此治療的依從性偏低。
近年研究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與病因因人而異,新興的個人化治療方法,例如上呼吸道手術、藥物治療,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因來處置,病人的接受度更高。
鄭婉汝醫師指出,良好的睡眠除了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同時也進行細胞修復、重整代謝及免疫機能,減少身體發炎反應及心臟負擔,改善精神及心理狀態。該研究深入了解高齡長者呼吸生理機轉,也為臺灣臨床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開啟個人化的序幕,透過病因分析模型,與醫師共同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減少試誤的醫療成本與時間。
資料來源:
Endotypic traits of supine position and supine-predominant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Asian patients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ptom Profiles and Endotypes among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 Latent Class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