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數據,2023年全年新生兒13萬5571人,再創新低,而早產兒比例卻有上升趨勢,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我國每10名新生兒當中就有1名是早產兒;另外,台灣幼兒園孩童弱視盛行率為5.33%,表示100位孩童當中至少5位有弱視的情況。參考以上數據,早產兒弱視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家長須特別關注的議題。
早產兒有較高比率發生視網膜病變,出現弱視、斜視及屈光不正的比率也略高於一般兒童。為了避免視力狀況影響孩子一輩子,懷孕週數低於32週、出生體重不足1500公克的早產兒出生後,新生兒科醫師會請眼科醫師進行照護,通常會追蹤至1歲,以及早照護孩子的靈魂之窗。此外,眼科醫師提醒家長,孩子3歲時務必找眼科醫師做第一次視力檢查,若發現弱視問題,把握3至6歲黃金治療期,便能有效治療兒童弱視。
星星親子眼科院長陳宜信指出,早產兒雖然不會與弱視劃上等號,但相較於一般孩子弱視情形略高;早產兒因爲發育尚未完全就出生,經常面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簡稱ROP),若沒有及時處理,可能演變為弱視或其他眼睛異常。
弱視的成因與治療方式
弱視是兒童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常肇因於視網膜無法接收到清晰的影象,致使視覺神經無法得到適當的刺激而繼續發育所致。弱視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
斜視性弱視:一般俗稱的「脫窗」或是「鬥雞眼」,從外觀就可以察覺。斜視可能會造成弱視,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眼位不正的情形,應儘早帶到眼科請醫師診斷,若能及時讓眼科醫師透過手術或稜鏡等方式治療,一般來說都可以完成矯正。
屈光性弱視:先天性的「高度遠視」、「高度散光」或「高度近視」,這些眼球構造異常致使孩童視力無法正常發育而變成弱視;「視差過大」也會導致過度依賴視力較好的一眼,造成只有單側發育而另一眼變弱視,這種單眼的弱視較難被察覺。屈光性弱視是最常見的弱視成因,治療原則是掌握3-6歲黃金治療期進行屈光矯正,眼科醫師會給予患者配戴合適的眼鏡,促使視神經接收刺激及發育,達到矯正視力的效果。醫師強調,只要能夠把握黃金治療期,持續配戴眼鏡、配合追蹤,部分搭配遮眼治療,絕大多數可以使視力回復至與一般孩童無異。
其他類型弱視:眼部神經性疾病所致,雖然較難治療,但發生比例也相對偏低。
陳宜信醫師指出,弱視常有家族性,尤其高度遠視、高度近視及高度散光造成的弱視,如果家裡有一個孩子有弱視,提醒家長其他孩子也要帶至眼科檢查。
孩子如果有弱視怎麼辦? 早產兒眼科照護 1歲前是關鍵
針對懷孕週數低於32週、出生體重不足1500公克的新生兒,新生兒科會同眼科醫師,大部分都能獲得妥善照護。陳宜信指出,一般新生兒視網膜病變在出生時發現,可透過冷凍治療、雷射手術等方式治療。
檢查出ROP新生兒,弱視機率是否較高?答案是「不見得」,陳宜信說,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一定要及早治療,若未妥善處理,日後可能造成視力問題,而沒有ROP的孩子,是否未來就不會有視力問題,答案也是未必。
陳宜信指出,弱視的徵兆其實並不易在生活中被察覺,家長不需過度擔憂,早產兒一般來說,眼科會先追蹤至1歲,若沒有其他問題,家長於孩子3歲時至眼科進行第一次的視力檢查即可。
為弱視把關 3歲做第一次視力檢查
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兒童在3歲時進行第一次視力檢查。為什麼是「3歲」?因為兒童視力到3歲時發育到一定程度,認知也到達一定程度,做出來的視力檢查才較具意義。
陳宜信解釋,兒童視力發展至3歲大約才0.6,太小檢查視力的鑑別率較低,不見得有意義。此外,3至6歲是兒童視力發育快速期,也是治療的黃金期,在此階段發現問題,若能獲得適切的治療,大多數都是可以治癒的。
弱視可治癒 掌握3-6歲治療黃金期
許多家長有迷思,認為小小年紀就要戴眼鏡不好看,希望借助針灸、按摩或視坊間能量療法等方式試圖改善弱視,或是希望等到長大看看能不能直接動手術?…陳宜信指出,弱視是視神經發育的問題,民間療法除了耗費金錢,更怕延誤治療黃金期,導致不可挽回的遺憾。
陳宜信並強調,弱視不會因為孩子長大而自行痊癒,即使日後想要配戴隱形眼鏡、塑形治療、雷射近視手術,先決條件也都必須沒有弱視,他強調,一旦發現是弱視,先不要想能不能不要戴眼鏡,而是要擔心拖到來不及戴眼鏡,「弱視治療是在跟時間競賽,是有時間性的,拖到錯過黃金期,就很難治療了。」因此及早讓專業醫師檢查、追蹤視力狀況,才能為孩子守護靈魂之窗,擁有更健康的生活。
延伸閱讀:
她32歲流產4次 靠第三代試管成功誕子! 醫:「胚胎切片」是大趨勢
孕期施打類固醇「短多長空」? 研究:憂增加新生兒肺炎、敗血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