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心/賴國彬 桃園報導
台灣身處地震帶,如何更快預警,變成重要課題。中央大學獲氣象署經費支持。花兩年時間,打造新一代AI地震預警系統,透過AI擷取地震波,能在測站接受後三秒,就提供各縣市震度,正確率高達九成以上,比現有的傳統預警表現更好.
央大地震風險中心副主任 詹忠翰:「這次發生地震的花蓮地區來說的話,那32就是代表著米崙斷層,然後33代表著花東縱谷斷層,我們都知道說它在未來,它有著相對來說,比較高的地震發生機率。」
為了替民眾爭取多一點應變地震的時間,把傷亡降的更低,中央大學獲得氣象署補助,花兩年多時間,打造出新一代AI地震預警系統(TT-SAM),能更快擷取地震波,於最初測站後3秒,即可提供各縣市震度,正確率高達9成以上,希望未來可以應用在地震警報。
央大地震風險中心副主任 詹忠翰:「當我們測站收到之後,大概六秒之後,我們就可以去評估說,全台灣絕大部分的地方,都將面臨震度四級以上的震度,進而我們就可以用這樣子的方式,然後去對全台灣,大部分的地方發布預警。」
這套預警系統,主要是以人工智能來觀測地震波影像,參考日本和義大利地震資料訓練的AI模型架構,再加入台灣不同區域震波放大特性,以優化台灣地震預警表現.以此次花蓮規模7.2大地震為例,透過七秒的震波分析,即可評估台灣多數地區震度可達四級以上。除了預估震度更加準確,發布速度也比傳統地震預警系統更快。
央大地震風險中心副主任 詹忠翰:「公部門的一些需求上面的話,那我相信說他們會把這些相關的一些資訊,然後去交付給一些需要的一些人。6秒其實雖然沒有辦法從200公里的時速,然後降成0,但是它其實是可以有效的去減緩它的速度,那避免一些可能一些潛在的一些威脅」
台灣身處地震頻繁區域,每次地震一來,反應時間都是以秒為單位,多幾秒的預警時間,就多幾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