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科技蓬勃發展,癌症治療迎來精準醫療時代,基因檢測、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讓患者有更長的存活時間,精準治療的副作用相較於傳統治療也較輕,但這些治療往往需要數千甚至數百萬的費用,醫療上的經濟壓力也進而讓治療衍生出「財務毒性(Financial toxicity)」的副作用,對治療效果、生活品質等都會產生影響。
由於健保資源有限,近幾年來便有「商保補位健保」的討論。不過,許多人常會疑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概念出現,難道是跟保險公司有商業利益的掛勾嗎?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分享自己的看法,癌症希望基金會也分析了商業保險的限制,希望公私協力發展出「健保補位險」。
為什麼要商保補位健保? 是要宣傳商業保險嗎?
為什麼要由商保補位健保?嚴必文副執行長表示,這並不是要宣傳商業保險,而是應該正視環境的事實「健保還能夠做多少?」,如果健保願意做更多改革,GDP願意挹注更多,或是大家講的新藥、癌藥基金百億的概念,如果都能做下去獲得100%的滿足,那未必一定要走到商保,但問題是能夠嗎?
嚴必文副執行長認為,雖然大家一直想要國家投資給予健康保障,但其實也可將商保視為個人的健康投資,自己給予自己保障,但問題在於很多人繳了多年保費,但當需要時保險卻沒辦法提供幫助,因此希望政府能框出一個模板,讓民眾清楚自己的保障在哪,以在需要時能獲得一定補助,而不是像現在這樣。
7成仰賴商保轉嫁自費風險 但商保有「這些」問題
相信許多人都會投保商業保險來做醫療或意外風險的轉嫁,但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有7成以上的病人倚賴商業保險轉嫁自費風險,但是有44%的人認為商保仍不足夠,尤其是越晚期的癌友,能夠轉嫁風險的額度是越不足的。
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發展部資深專員李芸婷指出,現在台灣商業保險可能有以下限制、問題:
- 多為長年期保單:
像許多民眾可能小時候就有父母協助投保的終身險保單,雖然已經繳完不用付錢了,但醫療科技持續發展,當民眾長大後要拿出來用時可能就會發現理賠的東西非常有限,理賠項目無法跟上醫療科技發展。
- 保險破碎化:
許多新的治療方式,並未納入健保給付,因此商業保險看見商機,開始發展創新保單,但民眾若想讓保障周延,就需要針對不同項目買不同保險,保險變得破碎,而且資訊很多。
- 保費疊加:
台灣保險有「主約加附約」的特殊方式,如果要買想要的附約,可能需要買兩三張主約保單才能買到想要的附約,保費疊加上去相當可觀,可能也不是一般民眾能負擔的。
- 資源可能虛耗:
保單理賠可能只針對特定治療,民眾可能會為了能申請理賠而使用非必要的治療方式,有可能會造成資源耗用。
- 保單名稱多,但保障內容大同小異,一般人很難有時間一張一張研讀
- 保單眉角多,易陷理賠爭議:
像是每家保單理賠定義不太一樣,可能A有賠但B不賠,但另一家保單卻是B有賠A不賠
- 住院才能理賠:
現在醫療型態已有很大的改變,許多治療以有由住院轉為門診的趨勢,以標靶藥物來說,現在已經進步到口服藥,不須住院治療,但商保常要求「住院」才能理賠,而這往往是理賠第一個卡關的原因。
- 許多商保納保對象都會將癌症患者排除
盼政策介入建構健保補位險 讓保單看得懂且有保障
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期望,商保補位健保的議題推動,長期目標是能建構出「健保補位險」,打造雙贏的局面,盡可能降低民眾保費,保險公司也不會因此虧損,而且核保條件應放寬,希望癌症患者也能包含其中,透過政府協助,公、私協力訂出民眾買得起、看得懂、確實有保障的「政策性保險」。
李芸婷專員表示,「政策性保險」顧名思義就是政策去做介入,來讓這個保險由私人保險公司去承保,但是政府有一定的規範,這樣的政策性保險其實已有幾個例子,像是學生保險、汽機車強制險、地震火災險等。
當然商業保險有一定成本,要打造雙贏局面,成本是很需要關心的部分,但這部分並非無解。以學生保險為例,李芸婷專員提到,學生保險其實出險率很高,後來設立基金作為水庫,當學生險要出險時,可以協助做理賠調節,當今年理賠較多時就加收一點保費填滿水庫,理賠不多時就降保費。
在這樣的形態下,有基金作為水庫在之中調節,保險公司其實不會有賠損,而且李芸婷專員指出,最重要的是人事成本轉嫁到學校,由學校幫忙造冊、做理賠接洽,當人事成本降低,就可以折換到保費上,民眾要付保費時也不會覺得保費很高負擔不起,而健保補位險,在這塊其實可以透過健保系統來做協助。
【延伸閱讀】
【商保補位健保】生病時「保險金方恨少?」業者教你從「6面向」規劃保單
【商保補位健保】罹癌率逐年升高 如何克服醫療難關 聞癌色變 保單理賠霧煞煞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53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