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65歲的紀先生6年前因步態不穩被診斷為巴金森症。起初藥物控制症狀良好,但隨病程進展,藥效逐漸縮短。去年底,他每天需服藥5次,每次間隔3小時,且每次服藥後需等待1小時藥物起作用後,才能活動2小時。這些不便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品質。
巴金森症好發中老年 常見症狀有這些
臺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表示,巴金森症為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口,國內65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為2%。病患因腦部多巴胺快速減少,而多巴胺為協調人體運動功能的腦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在缺乏多巴胺之下,病患靜止時身體會出現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運動功能失調症狀。
早期、中期藥物治療獲控制 服藥5年效果減弱
郭怡真解釋,多數巴金森症患者臨床症狀於疾病早期及中期可經由藥物獲得有效控制,但隨疾病進展,大約半數患者接受左旋多巴的藥物治療5年後,會逐漸出現藥效波動及治療相關之異動症狀,中後期患者多巴胺退化加劇,面臨更多動作障礙之外的症狀困擾,用藥愈趨複雜,患者生活品質日益下滑、家屬照護艱難。此時整合神經外科介入進行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可改善病患症狀,減輕其藥物負擔,重拾行動力。
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 重拾生活品質
郭怡真指出,過去傳統型的腦刺激器與電極只能給予固定方向刺激,無法靈活調整電量,新型的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可先偵測病友腦部與疾病症狀相關的異常波型,協助醫師更精準的為患者調整合適的刺激位點及電量大小,必要時運用方向性電極將治療電量集中到病患生病的核區,保護周邊腦結構有效降低副作用。
而臺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去年度評估超過400人次,並由神經外科及神經內科跨團隊合作深腦電刺激手術,累積新電極置入個案超過50例,追蹤術後半年病患平均減藥比率達40-50%,未來在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方向性刺激電極及即將推動的遠距復健協助下,相信能提供巴金森症病友更全面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改善病友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93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