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線上

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 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2024-11-04 10:00

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

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

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

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

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

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

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

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

經導管療法流程:

  • 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
  • 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
  • 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

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

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 4點必要條件:
  1. 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
  2. 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
  3. 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
  4. 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
  • 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 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
  2. 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

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

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

 

 

【延伸閱讀】

心跳聲「撲通」還是「轟轟轟」? 高榮義診為長輩把關心臟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7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