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餐廳工作7年的台南女兒李宜芳今年創業,經營台灣餐車,穿梭巷弄,讓台菜在法國城鎮飄香。李宜芳告訴中央社,想透過媽媽和阿嬤傳承的家鄉味,讓鄉村更多民眾認識台灣。
米白橘黃的餐車穿梭在法國西南部城市阿真(Agen)周邊村鎮的大街小巷,上面畫有諾大的台灣,在不同的的市集、廣場、停車場上兜售全手作的肉包、菜包、煎餃、刈包,以及炒米粉、滷肉飯、三杯雞等台灣味。餐車中單打獨鬥的身影,就是台南女兒李宜芳。
本身唸食品科學的李宜芳在2017年在紐西蘭打工度假認識如今的另一半,2018年為愛走天涯,落腳法國。
李宜芳過去7年都在阿真的法國餐廳工作,好手藝深得老闆信任,不僅推出法台結合的「宜芳特製菜」,如鵝肝煎餃、鴨肉包子、蔥燒魚等,最後還把一整間海鮮餐廳交給她做主廚,讓她一手打理。
可惜法國餐廳工作時數太長,已有兩個小孩的李宜芳難以兼顧,猶豫再三辭掉穩定的餐廳工作。但仍想繼續餐飲業的她,選擇獨立創業。基於地點機動性高,成本也較為可控考量,李宜芳決定開始餐車營運。
李宜芳11日在電話訪問中告訴中央社把餐車取為「灶腳」的原因,「我來自台南海線,家裡都講台語,媽媽和阿嬤都常說到『灶腳』,對我來說是很親切的字眼」。
李宜芳做法式料理出身,卻選擇主打台菜,動機之一就是想讓更多人知道台灣。
李宜芳向記者坦言,所有海外台灣人都會有個困擾,就是被誤認為是中國人,「我想讓大家知道我是台灣人」。透過飲食讓法國人認識台灣是最快的方式,「要認識不同國家,『吃』是最直接的」。
法國的亞洲料理還是以越南菜為大宗,所以為了營收考量,李宜芳也在菜單中加入了越南炸春捲、生春捲等菜品。李宜芳給自己一年時間建立客群,先努力推廣台灣料理,之後再考慮是否調整方向,「目前我還是蠻執著推台灣菜的,會先努力看看」,她說。
李宜芳說,餐點都是台灣家常菜,「是我們家會做的菜,如阿嬤做的炒米粉,或媽媽做的炒麵、煎餃,是我從小吃的媽媽或阿嬤的味道,然後我把這味道做給這裡的客人。我的手藝就來自於她們,所以自然而然就會想做這些東西。」
李宜芳告訴記者,台灣味的精髓之一,就是紅蔥頭,「然後我是台南人,所以一定要加糖」,她笑著說,「平易近人也是精髓」,而甜鹹滋味也恰好受年輕一代法國人青睞。
對李宜芳來說,料理本身她駕輕就熟,在法國鄉下城鎮經營台灣餐車最大的挑戰,就是駕駛餐車。因為車身大、行駛模式不同,起初幾週都需要家人陪同。
另一個挑戰,是由於自己居住的城鎮相對傳統,國際化與都市化程度低;居民雖願意嚐鮮,但大多對異國料理都不熟悉,讓當地民眾認識台灣料理是一大挑戰。
所幸離開餐廳前,得到當時老闆全力協助,還向客人推薦餐車,因此目前5成的業績都靠以前餐廳的老顧客或固定回頭客,幾個月生意就已基本上了軌道。
而最大的成就感,則來自於獨自完成一切,並從客戶口中得到好的回饋。特別是當他們知道包子、春捲、煎餃等一切都是新鮮手作的,更是讚不絕口。
近來法國常會播出台灣新聞,當客戶知道她來自台灣後,第一個問題都是「台灣和中國關係是否很緊張」。李宜芳會順道介紹台灣,也會和好奇的客人解釋她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拿的是不同護照,「連我前老闆也會跟客人強調我是台灣人」。
被問及「台灣料理」對她而言代表什麼,李宜芳毫不猶豫回道:「媽媽的味道。我想家時就會做台灣菜。之前疫情回不了台灣,為了能吃到家鄉的味道,我連臭豆腐的滷水都自己搞定。台灣料理對我來說,就是兒時記憶的味道」。
(中央社)
【原文出處】:餐車「灶腳」穿梭法國鄉鎮 手作料理介紹台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