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電影的另一面-1】愛情小說如何躍上大銀幕?黨國政治是推手│故事台灣

民視新聞網 2020-10-21 22:13
【瓊瑤電影的另一面-1】愛情小說如何躍上大銀幕?黨國政治是推手│故事台灣

在談瓊瑤電影如何風生水起之前,也要跟大家談談當時的時代背景。

在談瓊瑤電影如何風生水起之前,也要跟大家談談當時的時代背景。

中國國民黨政府來台初期,大部分電影為國民黨政府主導的政治、政令宣傳片,主題多為「反共」、「農村經濟成功」,直到1955年,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上映後,創下當時的票房紀錄。

(圖片來源:《薛平貴與王寶釧》60/60-紀念台語片60年粉專)

不過當時推行國語政策,校園、教室常見「我要說國語不說方言」的標語,因此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國民黨政府自然是不樂見台語片的風行,因此在60年代,中影提出「健康寫實主義」,保有當時電影政策既有的「教化」功能、宣導中國傳統儒道美德精神。

健康寫實主義代表作品《蚵女》(圖片來源:國際電影畫報粉專)

加上當時的社會結構轉變,場景從過去的農村轉為都市,瓊瑤作品的背景便是很好的藍本,又符合原先的政策路線,所以第一部瓊瑤電影《婉君表妹》是由中影出品。

(圖片擷取自中影官網)

不過瓊瑤小說原先內容的愛情糾葛,又不利於國民黨政府當時強調「積極正面」的思想宣傳,因此劇本都會進行改編,保留原先的愛情橋段,並在其中加入「家庭倫理」,以達到「兩全其美」。但其實也是因為瓊瑤電影的愛情廣受歡迎,讓黨國政治宣傳隱匿在其中,讓難以察覺觀眾。

(民視新聞網/陳思瑀 綜合報導)

【原文出處】:【瓊瑤電影的另一面-1】愛情小說如何躍上大銀幕?黨國政治是推手│故事台灣

我要留言留言

提示圖
本文含有敏感或兒少不宜內容
請確定您已年滿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