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懂台灣】最壓迫的光輝年代「台灣好萊塢」的繁華衝擊│故事台灣

民視新聞網 2020-11-15 18:44
【看電影懂台灣】最壓迫的光輝年代「台灣好萊塢」的繁華衝擊│故事台灣

台灣自50年代起,在美援下進行工業建設,進入60年代後,國民黨政府開始採取「工業取代農業」、「低廉工資代工」等經濟措施,讓出口大幅增加。當時的台灣人民,面臨產業與現實的轉變,電影捕捉了這時期小人物的許多無奈與悲哀,以及青年前往大都市謀生的辛酸。除此之外,60年代也是一個台語片的繁盛年代,當時的北投有「台語片好萊塢」、「台灣好萊塢」的美稱,曾誕生無數巨星與各式各樣的電影,儘管這樣的燦爛如曇花一現,但它的存在仍帶給台灣人許多歡樂與刺激。

台灣自50年代起,在美援下進行工業建設,進入60年代後,國民黨政府開始採取「工業取代農業」、「低廉工資代工」等經濟措施,讓出口大幅增加。當時的台灣人民,面臨產業與現實的轉變,電影捕捉了這時期小人物的許多無奈與悲哀,以及青年前往大都市謀生的辛酸。除此之外,60年代也是一個台語片的繁盛年代,當時的北投有「台語片好萊塢」、「台灣好萊塢」的美稱,曾誕生無數巨星與各式各樣的電影,儘管這樣的燦爛如曇花一現,但它的存在仍帶給台灣人許多歡樂與刺激。

除了聚焦在政治如何影響台灣人的生活,也有幾部電影紀錄從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的風景,分別以「50年代末期:鄉村小人物的無奈與奮鬥」、「60年代:台語片的燦爛年代」、「70年代:走入都市的青年-吳念真親身故事改編」三個主題區分。

50年代末期:鄉村小人物的無奈與奮鬥

在這個主題以兩部電影舉例,一為《一隻鳥仔哮啾啾》,另一部為《兒子的大玩偶》。

《一隻鳥仔哮啾啾》描繪台灣早期鄉村貧困小人物面對現實的悲戚。1950末期,「烏腳病」開始侵襲台灣西南沿海地區,邱水龍也罹患了「烏腳病」,他的兒子出海喪命、媳婦離家多年,跳艷舞維生,外孫阿鐘仔與他相依為命。阿鐘仔因為家貧,被校長、老師欺負,不能上課,只能去掃廁所。他想盡辦法籌錢想買魚給祖父吃,最後去海邊挖私有蛤蜊而被追趕,最後溺死,剩下邱水龍獨自一人。

《一隻鳥仔哮啾啾》(圖片擷取自myVideo)

《兒子的大玩偶》也是在相同的年代,以三部短片〈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組成。

〈兒子的大玩偶〉主角坤樹為了家計,開始從事劇院活動廣告的工作,他每天打扮成小丑、在身體前後各掛一張電影海報,遊走在大街小巷。當坤樹返家,卸下小丑裝扮後,兒子竟認不出他,放聲大哭起來,讓坤樹也迷惘了。

〈兒子的大玩偶〉電影劇照(圖片擷取自catchplay)

〈小琪的那頂帽子〉描述推銷員王武雄和林再發到沿海城鎮推銷壓力鍋。王武雄在鎮上認識一個小女孩李小琪,小琪總是戴著帽子,直到有天他揭開小琪的帽子,才發現下面是可怕的傷口。而他們在推銷壓力鍋時,鍋子意外爆炸,林再發被炸傷,他懷孕的妻子這時寄來一封信,提到自己流產的消息,希望他盡快回家。

〈小琪的帽子〉電影劇照(圖片擷取自開眼電影網)

〈蘋果的滋味〉則是主角江阿發在上班途中被美國駐台軍官撞傷入院,阿發家卻未因此陷入困頓,因為軍官送上了豐厚的賠償,家人甚至羨慕起因傷住院的阿發,當他們吃到美國軍官送來的蘋果,都認為這是天堂來的果實。

〈蘋果的滋味〉電影劇照(圖片擷取自開眼電影網)
〈蘋果的滋味〉電影劇照(圖片擷取自開眼電影網)

《兒子的大玩偶》改編自作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由吳念真擔任編劇,並由3位導演合拍,侯孝賢拍〈兒子的大玩偶〉、曾壯祥拍〈小琪的帽子〉、萬仁則是〈蘋果的滋味〉。這三部短片,寫實呈現台灣的記憶,大受歡迎,也被視為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的開端之一。

不過在製作前,當時在中影工作的作家小野及吳念真明白,這樣的劇本絕不會通過審核,小野在企劃書中以孫中山的理想作為電影主旨而通過審核,直到試映會播到〈蘋果的滋味〉,這部短片與企劃書所述內容不同,打破使用超過方言三分之一的限制,電影還以台北市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上的一片違章建築群取景,因此發生預期外的「削蘋果事件」。當時記者楊士琪不畏強權,揭露「削蘋果事件」,引起各各界的注意與支持,《兒子的大玩偶》的創作理念才得以保全。


60年代:台語片的燦爛年代

1962年,台語電影已具有一定規模的市場與製作經驗,從低潮爬起,當年台灣共生產120部電影,台語片佔據的比例超過九成。當時北投是電影取景的主要地點,《阿嬤的夢中情人》便是以台語片的高峰時期做為背景。

《阿嬤的夢中情人》電影海報(圖片擷取自catchplay)

劇中演出電影「七號間諜」上映,女工蔣美月為一睹男主角萬寶龍的風采,闖入戲院後台,因此認識編劇劉奇生,獲得成為臨演的機會,後來奇生漸受美月吸引。

《阿嬤的夢中情人》電影劇照(圖片擷取自Yahoo奇摩電影)

「七號間諜」續集開拍,奇生和美月的感情也有了新進展。導演這時突然猝逝,奇生因此接下導演的任務,卻被製片老闆矇騙入獄,當他四年出獄後,台灣的電影已是截然不同的情況。

《阿嬤的夢中情人》電影劇照(圖片擷取自Yahoo奇摩電影)

美月無怨無悔為奇生付出,當她年老失智,有天離家走失,奇生和孫女外出尋人,最終奇生找到美月,兩人重宣當年的情話盟誓,也喚回美月的記憶。本片甚至重現一些當時台語電影的片段,並在工作人員名單置入原來的電影片段。


70年代:走入都市的青年-吳念真親身故事改編

電影《戀戀風塵》為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台灣從農村轉向工商社會,九份礦村逐漸沒落,阿遠與阿雲這對青梅竹馬到台北工作謀生,兩人的相處模式也因為生活出現改變。阿遠後來當兵,接到阿雲的來信,得知阿雲嫁給每天拿信給她的郵差,大受打擊。阿遠退伍回鄉,經歷一連串的轉變,心境因為這些領悟有了成長。

《戀戀風塵》電影劇照(圖片擷取自台北金馬影展官網)

這部電影以編劇吳念真的故事改編,呈現當時年輕人前往台北謀生的不容易,當年還凌亂的後火車站、熱鬧的西門町及現在不復存的中華商場,還有沒落礦村的純樸風景與人情,和《童年往事》一樣也是青年成長的故事。

台灣的這段歲月,因政局變化不安,許多人命運多舛,甚至犧牲生命;也見證台語片風華正茂,各種類型的電影曾帶給民眾刺激與歡笑。貧困鄉村的無奈與悲哀,還有礦村沒落的景象,後來邁入工商社會,年輕人外移至都市謀生,擁擠的後火車站承載夢想、艱辛、思鄉等形形色色的故事,這些悲歡離合、傷痕、繁華、辛酸,也成為這座島嶼的記憶。

(民視新聞網/陳思瑀 報導)

【原文出處】:【看電影懂台灣】最壓迫的光輝年代「台灣好萊塢」的繁華衝擊│故事台灣

我要留言留言

提示圖
本文含有敏感或兒少不宜內容
請確定您已年滿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