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衝擊捲土重來?《茶金》時代物價每年漲922% 茶葉當黃金、4萬換1元!
- 小
- 中
- 大
近日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漸趨緩,通貨膨脹的議題更是蠢蠢欲動,而受美國10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膨率增幅影響,國內不少民眾都紛紛購入黃金,各地房市也掀起「賭房」熱潮,希望藉此讓資產保值,避免被「通膨怪獸」吃掉自己的辛苦錢,如今美國通膨更創30年新高,全球供應鏈、原物料短缺的問題也不斷發生,讓不少經濟學家擔憂持續的通膨上升,恐將重現1960年代的惡劣景象,就像時代劇《茶金》的劇情般,4萬換1元、一夕之間「三台車變成一張紙」,大半財產憑空蒸發。
近日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漸趨緩,通貨膨脹的議題更是蠢蠢欲動,而受美國10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膨率增幅影響,國內不少民眾都紛紛購入黃金,各地房市也掀起「賭房」熱潮,希望藉此讓資產保值,避免被「通膨怪獸」吃掉自己的辛苦錢,如今美國通膨更創30年新高,全球供應鏈、原物料短缺的問題也不斷發生,讓不少經濟學家擔憂持續的通膨上升,恐將重現1960年代的惡劣景象,就像時代劇《茶金》的劇情般,4萬換1元、一夕之間「三台車變成一張紙」,大半財產憑空蒸發。
70年前的通膨衝擊,可以說是臺灣人永遠的痛,更令許多老一輩人痛徹心扉、記憶猶新,而在《茶金》吉桑向另外兩位茶莊老闆貸款的一幕中,眾人除了以幣值60億鈔票當火種點煙,吉桑輕鬆的一句「隨便抓半兩茶菁還比這張60億值錢!」,更是深刻勾勒出當年台銀為了因應公營企業融資需求,和國民政府的龐大財政赤字,就如脫疆野馬般大量發行貨幣,造成了戰後台灣嚴重的通貨膨脹惡果,據官方統計顯示,1946年-1949年這3年半間,每年平均物價漲幅達922%。
客語時代生活劇《茶金》,劇情背景設定在茶葉比黃金還貴重的1950年代,劇中由郭子乾首次擔綱主角飾演的超級富豪「吉桑」,更是以新竹北埔的知名茶葉商人「姜阿新」為原型,從日治時期到1980年代,由姜阿新創立的永光茶葉公司,也即《茶金》劇中的「日光茶葉公司」,外銷紅茶、膨風茶(東方美人茶)為主,出口的茶葉量霸佔全臺灣三分之一,驚人的銷量堪稱茶葉界霸主,也因此被冠上「茶虎」的稱號。
全盛時期的姜阿新縱橫商場,經營茶業、林業、糖廠、運輸、食品事業,但可惜好景不常,曾肩負養起北埔一半居民生活的「台光茶葉公司」,受太平洋戰爭、幣制改革影響,持續的生意慘淡和週轉不靈,最終無奈於1965年宣告破產。
不過影響最大,導致姜阿新破產的主因,莫過於1949年實行的「幣制改革」,首當其衝的就是台灣銀行自1946年開始發行,高達100萬元面額的「舊台幣」,以4萬元折合新台幣1元的匯率,更是讓舊台幣形同廢紙。
一夕之間「三台車變成一張紙」,大半財產憑空蒸發,加上戰後物資缺乏,造成民眾生活更加困苦,鈔票的價值遠不如米糧,「通膨怪獸」的恐怖所在,連當年富甲一方的姜阿新也難擋衝擊,肩負養起北埔一半居民生活的「台光茶葉公司」,最終也無奈宣告破產。
而1965年,姜阿新宣告破產後,也將費時3年完工的「姜阿新洋樓」抵押給合作金庫,直到50年後姜阿新的子孫們合資八千萬台幣贖回,不過最讓人唏噓的則是短短數十年間,物價和樓價如脫疆野馬般大幅上升,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也讓當年僅以800萬元抵押的洋樓,最終要以約7倍的價錢贖回。
更多連結:
四季線上/溫寶怡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