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為何只開刀不會好? 恐併發心血管等4疾病?
- 小
- 中
- 大
經常鼻塞、流鼻水且「嗅覺異常」,不只要注意是否為新冠病毒引起上呼吸道症狀,也要注意「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除了影響呼吸道健康,長期未妥善處置還可能增加中耳炎、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
潮健康/郭家和
病菌阻塞鼻竇如「青苔」! 小心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經常鼻塞、流鼻水且「嗅覺異常」,不只要注意是否為新冠病毒引起上呼吸道症狀,也要注意「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除了影響呼吸道健康,長期未妥善處置還可能增加中耳炎、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王堂權醫師表示,鼻竇炎分為急性鼻竇炎與慢性鼻竇炎。人體一共有四對鼻竇,構造複雜有如溝渠通道,當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病菌延著鼻腔黏膜持續造成水腫、發炎時導致鼻竇出口阻塞,就可能讓鼻竇內部滋生細菌宛如「青苔」蔓延,造成慢性鼻竇發炎。
王堂權醫師指出,一般急性鼻竇炎有機會透過自身免疫機制的調節,達到穩定狀況後逐漸恢復。然而,一旦鼻竇炎持續三個月以上,自行好轉的機率降低,症狀有可能反覆發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可能需要介入治療。
慢性鼻竇炎不只影響呼吸! 恐併發各種疾病、嚴重影響聽力?
鼻竇炎不只是影響呼吸?近年部份大數據研究顯示,慢性鼻竇炎可能跟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焦慮、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慢性中耳炎與聽力受損等這些疾病相關聯。
王堂權醫師指出,慢性鼻竇炎嚴重時會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容易出現鼻塞、鼻涕倒流、嗅覺異常或喪失。甚至可能有臉部腫脹悶痛、頭痛和眼窩脹痛等症狀,不只影響工作及生活,連聽力也會受到影響。
王堂權醫師說明,中耳腔的耳咽管與鼻咽部後方相連,當鼻腔、鼻竇處於慢性發炎時,病菌有可能順著耳咽管影響到中耳腔,嚴重時會影響聽力。耳咽管旁的肌肉更負責平衡中耳腔,當耳咽管功能異常又遇到壓力變化,很可能短時間內引起耳朵劇痛。
王堂權醫師舉例,曾有一名從事專業錄音師的病人,因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後影響耳咽管功能及中耳壓力調節,不但併發中耳炎,更導致嗅覺、聽覺受損,經過生物治劑治療後才得以改善症狀,聽力也恢復正常。
慢性鼻竇炎反覆開刀好不了? 生物製劑減少7成復發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很可能反覆發作?王堂權醫師表示,慢性鼻竇炎如果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就建意積極介入治療,通常以藥物治療為起始,如果治療一段時間鼻竇改善仍不盡理想,或是症狀加劇,就要考慮手術處理,如功能性微創內視鏡鼻竇手術,或是進階的3D內視鏡導航手術。
不過,有些慢性鼻竇炎患者即使開刀,也未必能徹底改善。王堂權醫師指出,這類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可能屬於跟免疫系統密切相關的第二型免疫反應的發炎體質,相較一般類型病友有較高的鼻息肉復發風險,可能還需搭配類固醇鼻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王堂權醫師表示,這類病人單純開刀切除鼻息肉,未必是最好的選項。通常會搭配影像學檢查、抽血檢測,評估是否適合介入生物製劑治療。不只可以精準調控發炎物質,抑制第二型發炎引起的慢性鼻竇炎,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腔阻塞與嗅覺喪失等症狀,還能減少7成復發與後續需反覆手術的機率。
注意鼻腔免疫發炎問題! 休息1-2週未好轉應就醫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盛行率,在歐美國家研究顯示約12.5%,表示10個成人可能就有一位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王堂權醫提醒,如果若鼻部有不適症狀,經休息1-2週仍不見好轉,或是經治療卻不盡理想,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就診評估,確認鼻腔是否免疫發炎問題。
王堂權醫師強調,耳鼻喉疾病治療不是只有一種方式,更要考量病人的免疫發炎狀態,隨著醫學不斷進步,過去治療不佳的疾病藉由生物製劑等新式治療的問世,都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改善,病人應與醫師詳細溝通,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延伸閱讀:
確診喉嚨痛爆怎麼辦? 哪些食物可以吃? 耳鼻喉醫教減痛妙招
輕症在家要備哪些藥?如何好得快?醫曝孩子出現「5症狀」快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