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全職煮婦罹肺癌 恐與「家中1物」有關
- 小
- 中
- 大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肺癌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死因症之首,每年有近萬人死於肺癌;而發生人數亦高居第二,僅次於大腸癌。根據國健署最新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肺癌新發生人數為16,233人,相當於一天有近45人被宣告罹患肺癌。 肺癌有「三高」 早期發現力拼存活率倍增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台灣肺癌發生人數20年來大幅躍升約3倍,且在十大癌症中有三高特性,包含「晚期發現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以及「健保花費最高」,肺癌來勢洶洶可說是新國病。 而會導致此三高特性的原因,則在於肺癌初期無任何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通常已是晚期,所以力拼「肺癌存活率倍增」的關鍵,就是要把握早期發現的機會! 全職主婦肺部0.6cm結節 恐是「長年煮飯」惹禍 50歲譚小姐是一個生活單純的家庭主婦,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打理孩子、先生的三餐及煮飯、打掃等家裡瑣事,日前參與「愛妳不肺力」之肺癌高風險經濟弱勢女性免費篩檢補助計畫,在接受了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檢查後,第一次檢查有慢性發炎反應,兩年的繼續追蹤後,卻惡化成左上肺有近0.6公分的實質性小結節,需要在一年內持續追蹤胸部電腦斷層,讓不菸酒、生活環境簡單的她,感到十分震驚。 賴基銘執行長指出,雖然國內吸菸率逐漸下降,然而廚房的油煙、路上的廢氣、PM2.5和致癌工作環境等,也漸漸成為肺癌罹患的主因,讓人防不勝防。而上述患者每天都在家煮飯,家裡還是使用舊式抽油煙機,每次煮完菜就會吸入大量炒菜油煙,常身處於充斥致癌因子的環境,因此,包含廚房油煙、焚香、室內二手菸等,也是許多女性和非吸菸者在近年來肺癌發生率增加的主因。 守護肺部健康 5招跟著做 賴基銘執行長特別強調,肺癌在1公分內手術切除,其治癒率高達95%。賴基銘執行長提醒,一定要落實愛肺5招,遠離致癌環境、建立規律運動和自主篩檢的習慣,且均衡飲食多吃蔬果,生活健康,身體也會跟著健康。 第1招/不吸菸、遠離二手菸 第2招/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第3招/定期肺部有效篩檢 第4招/避免長期接觸職場環境的污染 第5招/健康飲食指南 【延伸閱讀】九成肺癌病友影響收入、四分之一失業 健保給付成救命關鍵台中榮總提供肺癌個人化「精準醫療」病人5年存活率高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468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肺癌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死因症之首,每年有近萬人死於肺癌;而發生人數亦高居第二,僅次於大腸癌。根據國健署最新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肺癌新發生人數為16,233人,相當於一天有近45人被宣告罹患肺癌。
肺癌有「三高」 早期發現力拼存活率倍增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台灣肺癌發生人數20年來大幅躍升約3倍,且在十大癌症中有三高特性,包含「晚期發現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以及「健保花費最高」,肺癌來勢洶洶可說是新國病。
而會導致此三高特性的原因,則在於肺癌初期無任何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通常已是晚期,所以力拼「肺癌存活率倍增」的關鍵,就是要把握早期發現的機會!
全職主婦肺部0.6cm結節 恐是「長年煮飯」惹禍
50歲譚小姐是一個生活單純的家庭主婦,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打理孩子、先生的三餐及煮飯、打掃等家裡瑣事,日前參與「愛妳不肺力」之肺癌高風險經濟弱勢女性免費篩檢補助計畫,在接受了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檢查後,第一次檢查有慢性發炎反應,兩年的繼續追蹤後,卻惡化成左上肺有近0.6公分的實質性小結節,需要在一年內持續追蹤胸部電腦斷層,讓不菸酒、生活環境簡單的她,感到十分震驚。
賴基銘執行長指出,雖然國內吸菸率逐漸下降,然而廚房的油煙、路上的廢氣、PM2.5和致癌工作環境等,也漸漸成為肺癌罹患的主因,讓人防不勝防。而上述患者每天都在家煮飯,家裡還是使用舊式抽油煙機,每次煮完菜就會吸入大量炒菜油煙,常身處於充斥致癌因子的環境,因此,包含廚房油煙、焚香、室內二手菸等,也是許多女性和非吸菸者在近年來肺癌發生率增加的主因。
守護肺部健康 5招跟著做
賴基銘執行長特別強調,肺癌在1公分內手術切除,其治癒率高達95%。賴基銘執行長提醒,一定要落實愛肺5招,遠離致癌環境、建立規律運動和自主篩檢的習慣,且均衡飲食多吃蔬果,生活健康,身體也會跟著健康。
第1招/不吸菸、遠離二手菸
第2招/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第3招/定期肺部有效篩檢
第4招/避免長期接觸職場環境的污染
第5招/健康飲食指南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468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