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為借鏡 看台灣兵役制度改革
- 小
- 中
- 大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烏俄戰爭開戰至今超過10個月,世界各國有不少志願軍加入戰線,而烏克蘭更是堅持抵抗俄羅斯大軍侵略。台灣與烏克蘭因為對彼此處境感同身受,這一年來交流不斷。對於我國近期輿論焦點「兵役制度」,其實多年前烏國也曾有類似討論,當局當機立斷改革,才能迅速集結大批作戰人員牽制俄軍。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烏俄戰爭開戰至今超過10個月,世界各國有不少志願軍加入戰線,而烏克蘭更是堅持抵抗俄羅斯大軍侵略。台灣與烏克蘭因為對彼此處境感同身受,這一年來交流不斷。對於我國近期輿論焦點「兵役制度」,其實多年前烏國也曾有類似討論,當局當機立斷改革,才能迅速集結大批作戰人員牽制俄軍。
從2022年2月底開打的烏俄戰爭,已經延燒超過10個月,耶誕節前夕烏克蘭國防部PO出一支短片,感謝超過2萬名、來自52個國家的國際志願軍,替烏克蘭奮戰,並穿插各國國旗,仔細一看、我國國旗也在其中。因為其實有大約10位台灣人,遠赴烏克蘭協助作戰,而來自台灣花蓮的、25歲阿美族青年曾聖光,不幸在與俄軍交戰時喪命。
12月中旬,受邀來台灣演講的烏克蘭戰地醫師Sokolenko,就特地去探望曾聖光的家屬。雖然兩人互不相識,但想到曾聖光願意為烏克蘭犧牲,讓他忍不住當場悲痛大哭。接受民視新聞獨家專訪時,醫師更強調,曾聖光的英勇義舉,烏克蘭會永遠銘記在心。
烏克蘭醫師Sokolenko說,「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向他們表達我的敬意,讓他們知道,我們烏克蘭人,會記住他的犧牲,我們真的很感激,我只是試著分擔,他們的一些痛苦,試著承擔一些,因為我無法想像他們的痛苦,但我盡力來支持他們。」
其實Sokolenko原本是一般外科醫師,但在烏克蘭遭受俄羅斯侵略後,讓他決定穿上軍裝、挺進前線,成為戰地醫師。每天24小時待命,治療受傷的戰士。他說能發揮所長,是自己守護家鄉的方式。
烏克蘭醫師Sokolenko說,「為什麼我決定前往戰地,因為烏克蘭是我的國家,我們的總統告訴大家,我們要抵抗,所有的烏克蘭人,都應挺身而出來奮戰,這是我們唯一生存的方式,台灣人和烏克蘭人,擁有相同的價值觀,我們兩國都選擇民主,而且我們面臨很類似的情況。」
同樣都有虎視眈眈的惡鄰居,台、烏之間對彼此處境感同身受,也讓我國官方與民間都發起捐款、捐物資,支援飽受戰火摧殘的烏克蘭。
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短短一個月,就募集到高達新台幣9億3千萬元的捐款。」
兩國國會也搭起橋樑,卻又引起中國跳腳、施壓,然而10月底時,仍有一位烏國國會議員花費38小時、不遠千里,堅持訪問台灣,表達對台灣的感謝,也展現民主國家團結對抗獨裁、捍衛自由的決心。
烏克蘭國會議員盧迪克表示,「這是相當驚人的,因為位於世界,另一端台灣人,能感受到烏克蘭人的痛苦奮鬥與掙扎,並且給予最大支持,我們非常感謝,也永遠不會忘記,烏克蘭正處於捍衛民主的關鍵時刻,下一個可能就是台灣,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互相扶持,致力讓兩國的關係,更加深化緊密。」
和30多位在台烏克蘭人,一起高唱國歌,共同信念是一定會贏得最終勝利。然而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入侵野心,沒有告終跡象,預測在2023年春天將再次進攻基輔。而在這之前,烏克蘭人被迫度過黑暗又寒冷的冬季,因為俄軍持續狂轟濫炸,更瞄準民用能源電力和供暖系統。讓在台灣工作的Oleksii,心繫親人。
在台烏克蘭人Oleksii說,「近期在烏克蘭首都基輔,氣溫只有零下2度,我前幾天打電話給我媽媽時,她跟我說,現在只有偶爾有電力供應,而有時當飛彈襲擊後,一天更只有4小時有電,俄羅斯試圖讓烏克蘭投降,但完全徒勞無功,因為烏克蘭人反而更加憤慨,而且越來越堅定要贏得這場戰爭,我和現在正在烏克蘭軍隊裡朋友聊,他們都有很強烈的決心,不論奮戰多久都會堅持,直到獲得勝利。」
烏軍宣示誓死奮戰、絕不投降的精神,打亂普丁急於取勝的算盤,這也歸功於烏國的兵役改革。因為2013年時,烏國一度廢除役期為兩年的徵兵制,但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後,烏克蘭危機感大增,又隨即恢復徵兵,20到27歲男性,需服役12到18個月不等,脈絡與台灣相當類似。
在台烏克蘭人Oleksii說,「當俄羅斯今年入侵烏克蘭時,有許多知道如何使用武器的烏克蘭人,對於對抗俄羅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軍方只要提供武器,給這些曾有軍事經驗的人,他們就知道如何戰鬥,所以軍事教育訓練,應該大幅取代服役,因為如果役期太長,大家會覺得浪費時間,會非常努力逃避服役,而如果役期短 當然很好,但訓練應該非常高強度,讓服役的人應該能學習,而不是浪費時間。」
Oleksii指出,烏國除了重視訓練職業軍人,更重要的是成立民兵組織「國土防衛軍」,不論男女、只要年滿18歲就能報名,民眾加入後,日常工作不受影響、只在周末接受訓練,學習基本武器操作、急救等項目。以致於烏俄戰爭爆發後,能迅速集結大批作戰人員牽制俄軍。烏克蘭的經驗,值得台灣借鏡。
【原文出處】:烏俄戰爭為借鏡 看台灣兵役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