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疾病」發生率世界第一!尤其南部最嚴重 醫授提防招式
- 小
- 中
- 大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年報告顯示,國人罹患上泌尿道上皮癌的機率居全球之冠,佔所有泌尿道上皮癌25-30%以上。根據相關的接觸風險分析,抽菸、慢性尿毒症病人、從事易接觸化學物質與染劑的工作、烏腳病流行地區病人、有家族史者、曾罹患下泌尿道上皮癌病人和服用含有馬兜鈴酸中藥的病人,都是泌尿道上皮癌的危險因子之一,隨著年紀越來越高,發生的機率也越大,洗腎病人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因此不可不提防。 上泌尿道上皮癌 南臺灣尤須重視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育哲指出,泌尿道上皮癌是一種好發於70歲以上族群的癌症,在臺灣每年有將近4千人確診。由上泌尿道上皮長出來的腫瘤,就稱為「上泌尿道上皮癌」,是特別好發於南臺灣的一種癌症。 初期症狀不明顯 老年出現腰痛、血尿當心 謝育哲主治醫師表示,上泌尿道上皮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約15%的病人沒有症狀,通常是經由其他檢查才偶然發現。大部分有症狀者以無痛性血尿來表現。 其他可能的症狀包括:因腫瘤阻塞造成腎積水引起的腰痛;如果是罹患較晚期上泌尿道上皮癌,表現出來的症狀則以疲倦、貧血、體重減輕或因骨頭轉移造成的骨頭疼痛為主。 輸尿管鏡下腫瘤燒灼術 免去洗腎風險 謝育哲主治醫師說明,以往傳統開腹手術切除腫瘤,傷口長度至少20到30公分,病人常因拒絕接受手術而錯失治療時機,對於年長者或腎功能較差的病人較不適合;如果採取腹腔鏡手術,對於多共病與日常身體機能差的病人也不適合採用。 對於腎功能不佳、雙側病兆或是單一腎臟的病人,在較初期且單一的腫瘤,腫瘤小於兩公分,則可考慮接受輸尿管鏡下腫瘤燒灼手術,不僅可免去因雙側腎切除而洗腎的風險,還有疼痛較少、無手術傷口、恢復較快的好處。目前此治療已經納入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內(NCCN guideline)。 及時就醫、早期發現及治療 提高存活率 謝育哲主治醫師強調,上泌尿道上皮癌預後最重要的因子就是腫瘤期別。因此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若發現有無痛性血尿、腰痛或是摸到硬塊時,應儘早到醫院就診,安排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延伸閱讀】膀胱癌易復發、留意轉移風險 醫提醒:定期追蹤最保命泌尿道這「兩位置」也會長癌! 症狀不明顯腫瘤恐悄悄長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41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年報告顯示,國人罹患上泌尿道上皮癌的機率居全球之冠,佔所有泌尿道上皮癌25-30%以上。根據相關的接觸風險分析,抽菸、慢性尿毒症病人、從事易接觸化學物質與染劑的工作、烏腳病流行地區病人、有家族史者、曾罹患下泌尿道上皮癌病人和服用含有馬兜鈴酸中藥的病人,都是泌尿道上皮癌的危險因子之一,隨著年紀越來越高,發生的機率也越大,洗腎病人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因此不可不提防。
上泌尿道上皮癌 南臺灣尤須重視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育哲指出,泌尿道上皮癌是一種好發於70歲以上族群的癌症,在臺灣每年有將近4千人確診。由上泌尿道上皮長出來的腫瘤,就稱為「上泌尿道上皮癌」,是特別好發於南臺灣的一種癌症。
初期症狀不明顯 老年出現腰痛、血尿當心
謝育哲主治醫師表示,上泌尿道上皮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約15%的病人沒有症狀,通常是經由其他檢查才偶然發現。大部分有症狀者以無痛性血尿來表現。
其他可能的症狀包括:因腫瘤阻塞造成腎積水引起的腰痛;如果是罹患較晚期上泌尿道上皮癌,表現出來的症狀則以疲倦、貧血、體重減輕或因骨頭轉移造成的骨頭疼痛為主。
輸尿管鏡下腫瘤燒灼術 免去洗腎風險
謝育哲主治醫師說明,以往傳統開腹手術切除腫瘤,傷口長度至少20到30公分,病人常因拒絕接受手術而錯失治療時機,對於年長者或腎功能較差的病人較不適合;如果採取腹腔鏡手術,對於多共病與日常身體機能差的病人也不適合採用。
對於腎功能不佳、雙側病兆或是單一腎臟的病人,在較初期且單一的腫瘤,腫瘤小於兩公分,則可考慮接受輸尿管鏡下腫瘤燒灼手術,不僅可免去因雙側腎切除而洗腎的風險,還有疼痛較少、無手術傷口、恢復較快的好處。目前此治療已經納入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內(NCCN guideline)。
及時就醫、早期發現及治療 提高存活率
謝育哲主治醫師強調,上泌尿道上皮癌預後最重要的因子就是腫瘤期別。因此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若發現有無痛性血尿、腰痛或是摸到硬塊時,應儘早到醫院就診,安排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41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