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銀行出招營造銀髮族友善金融環境
- 小
- 中
- 大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統計,大部分50~64歲的樂齡族,會使用銀行臨櫃服務,退休準備平台及安養信託等,占比只有1%~3%,學者認為,大部分長者,因為擔心受到金融詐騙,不願意去接收新的金融服務,呼籲政府及社區單位,應該加強推廣。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統計,大部分50~64歲的樂齡族,會使用銀行臨櫃服務,退休準備平台及安養信託等,占比只有1%~3%,學者認為,大部分長者,因為擔心受到金融詐騙,不願意去接收新的金融服務,呼籲政府及社區單位,應該加強推廣。
跟姊妹開心聊天散步,拿出手機拍拍照,是64歲許大姊的日常,從事幼教業,55歲就退休的她,當時只準備不到100萬元,與理想中的1000萬退休金,相去甚遠。
退休族許靜心說,「我只有靠我的儲蓄還有我的勞保退休,我是用月領的,我有聽過退休準備平台,但我不知道內容是什麼,然後我想說一些資訊,其實就像廣告一樣,看看你也就過去了,你也沒看懂是什麼東西。」
根據弘道老人基金會統計,有67.9%的樂齡族,使用銀行臨櫃及交易,定存則是46.3%,網路銀行及投資股票基金期貨,也都有超過40%,偏偏退休準備平台,使用占比只有3%,以房養老2.7%,安養信託更只有1.4%,顯示傳統金融服務項目,仍占大宗。
朝陽科大銀髮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鄭堯任表示,「就算是有官方味道的,其實高齡者也不太清楚到底是什麼,然後到底是不是安全的,所以我認為要克服這一塊,是需要有真的政府部門的人,他是可以做一個平台,那再偕同業者來提供服務。」
畢竟有6成以上長者,都是根據自己判斷,決定選擇金融商品,其次是透過銀行業務員介紹,占比近52%,詢問親友也有37.2%,雖然有80%以上樂齡族,會閱讀契約條款,偏偏完全理解的只有23%,不理解條款的則有近15%。
行員引導行動不便的長輩,到樂齡專櫃,不僅不用取號,還能全程坐著接受服務,看不到合約上的字,還提供老花眼鏡方便閱讀,樂齡專線客服人員用親切台語提供服務,就連客語也OK,銀行針對高齡化趨勢,設計一連串高齡友善金融服務。
銀行資深副總吳薏菱說,「高齡客戶一進來,我們就會去觀察,譬如說他的外觀,看他是不是有足夠的程度可以了解這個產品,會有一個事後的關懷,那同時針對部分的產品在很高齡,譬如說80歲以上,我們是不計算業績,也就是說,不會讓理專做不當銷售,在高齡長輩的部分。」
除了銀行主動出招,高齡長輩也需建立正確觀念,才能讓不斷推陳出新的金融服務,真正幫助到每個年齡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