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母愛不足 影響成年自己教養子女的方式
- 小
- 中
- 大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感受到強烈幸福感的時候,就是孩子從一個蠕動著小小身軀的嬰兒,不知不覺中變得能夠鑽進我懷裡,伸出白嫩的雙手緊緊抱住我的那一瞬間。我把額頭靠近孩子時,孩子也同樣地晃著額頭,和我相互摩擦;當我用鼻子靠近時,他也做出相同的動作來回應。小巧可愛的孩子做出的肢體接觸和舉動,讓我不得不感嘆生命的驚奇,同時也讓我浮現另一個想法「為什麼我和母親之間,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溫馨的情感交流呢?」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感受到強烈幸福感的時候,就是孩子從一個蠕動著小小身軀的嬰兒,不知不覺中變得能夠鑽進我懷裡,伸出白嫩的雙手緊緊抱住我的那一瞬間。我把額頭靠近孩子時,孩子也同樣地晃著額頭,和我相互摩擦;當我用鼻子靠近時,他也做出相同的動作來回應。小巧可愛的孩子做出的肢體接觸和舉動,讓我不得不感嘆生命的驚奇,同時也讓我浮現另一個想法「為什麼我和母親之間,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溫馨的情感交流呢?」
最近,每天早上我總會看到令我感到陌生的場景。
「哇!是誰幫你綁的頭髮這麼漂亮?」
「當然是外婆啊!」
從孩子口中聽到「當然是外婆」,我並沒有一絲的討厭,即使心裡早就知道答案,卻還是想聽到孩子的回答,所以才裝作不知情地問了問孩子。其實,小時候母親幾乎沒有為我好好地梳過頭或綁頭髮。所以,在能夠打理自己的髮型以前,我總是留著一頭短髮。當下或許是對過去的記憶感到傷心,我下意識地說出這樣的話:「哇~真羨慕荷允!外婆還幫荷允綁頭髮,媽媽小時候外婆都沒有幫我綁過呢!」
小時候,母親經常因為身體不適而住院,或者從早到晚忙著田裡的工作,也因為這樣,母親不能像其他媽媽一樣,替我整理頭髮。不曉得母親是否確實聽見我抱怨的話,她沒有任何反應。但看見孩子頭上髮圈的顏色一天比一天多變,母親特地花心思只為了幫孫女編出樣式更複雜的髮型時,我也曾想過「或許媽媽也曾因為,沒能替我做到這些事情而感到內疚吧?」說不定也因為這樣,母親才把自己的外孫女當成彌補的對象,我在心中暗自思量。
偶爾在替孩子整理頭髮時,我總會想起童年。那麼,母親又是怎麼想的呢?在替年幼的孫女梳頭髮時,也會想起自己的女兒嗎?某位個案也曾經與我有類似的經驗。
「以前上學的時候,我最討厭下雨天。其他同學的媽媽會拿著雨傘到學校接送小孩,我的母親卻一次也沒有出現過。最後,我當然只能淋著雨一路狂奔,或是隨便撿一把破損的雨傘走回家。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心酸。那時,全校只有我的媽媽有工作,每天早上都得搭公車通勤的媽媽,老是在公車快要開走的時候,氣喘吁吁地擠上公車,狼狽的模樣讓人不忍直視。一有工作,原本在家休息的媽媽,也經常丟下手邊的事立刻出門。
成長過程中,我幾乎不記得曾經在媽媽身上獲得充足的母愛,而對我來說,那就像一股不停朝我逼近的匱乏感一樣。似乎也因為這樣,在結婚生子後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堅持不讓小孩也感受到相同的匱乏,所以反而強迫自己更用心照顧孩子。但是,我依然認為自己是個不及格的媽媽,對孩子抱持著強烈的愧疚和遺憾,體內彷彿刻著『我不能跟母親一樣』的鐵則。」
這裡舉個例子,正愛小時候因為沒有在母親身上獲得應有的滿足,所以一直對母親有所埋怨,而這樣的印記,也影響了正愛現在對兩個青春期子女的教育方式。即使孩子們並沒有對正愛所給予的各種支援感到不滿,也沒有其他的要求,但正愛依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不停地詢問孩子是否有其他的需求,甚至到了孩子會感到厭煩的地步。這種行為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想法,那就是: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同於親生母親的好媽媽,而這也反映出,自己不想在將來也像自己的母親一樣,遭受子女的埋怨。
我發現我也和正愛一樣,希望透過對孩子的教養,讓童年時期未能充分滿足的需求以及遺憾,一點一點地實現。只要荷允要參加體驗式學習、遠足、運動會等學校舉辦的活動,外婆總會在凌晨起床,準備紫菜包飯和她喜歡的豆皮壽司,一樣也不缺,這樣的母親讓我感到有些陌生。即便如此,我的內心沒有一絲愧疚或不舒坦,反而產生再次獲得補償的感覺,有時也讓我非常愉悅。也許,即便是用這樣的方式,我也想填補一直以來總是感到匱乏的母愛也說不定。
即便對母愛感到不滿足,但是,在成長的過程裡,我們真的沒有在母親身上獲得過什麼嗎?後來,我了解到,我們的記憶是經過個人意志編輯、重組過後的產物。如果我沒有攻讀諮商心理學,我一定會懷著對母親的各種誤解,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沒有從母親身上得到滿滿母愛的印象,但成長過程中,我也不曾遭受虐待,或在母親的疏離下度過孤單的成長期。儘管如此,我依然在與母親的關係之間,感受到了情感匱乏,這主要是因為「我愛你」、「因為你,我真的很開心」、「有妳這個女兒,是媽媽的驕傲」這一類的話,甚至是常見的「謝謝」在我的記憶中不常出現。由於能夠表達、增進感情的言語不常被掛在嘴邊,所以我和正愛才會認為,自己不曾從母親身上獲得充足的愛。
有一次,我在學習諮商課程時,參加了一個團體研討會。我必須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思考,並表達出我和家人的關係,尤其是母女關係。剛開始我非常羞愧,因為我想不起來任何特殊的回憶,但當我沉浸在自己的思緒,過了好一陣子之後,我突然想起小時候差點死掉的事件。在我六歲時,當周圍的人都對母親說孩子沒救了,奮力阻攔母親時,母親仍然不放棄,背著我在鄉下走了將近三公里的路程,拼命地到處奔走,最後將我救了回來。背著我的人不是父親而是母親,這件事情對我而言非常重要。雖然是很久以前就知道的事情,但我努力不去回想起來的原因,其實是出自於內心對母親的卑鄙想法。
那麼,和我有著相似經歷的正愛媽媽又是如何呢?首先,根據正愛對於父親的描述:爸爸雖然沒有正式的工作,卻經常能聽到周遭的人稱讚父親心地善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寫寫文章,用心經營自己的興趣愛好。相反地,正愛的媽媽擁有強大的生活能力,經常沒日沒夜地工作,甚至在正愛上小學的那一年,母親還能用自己賺的錢買一棟房子。聽著正愛的敘述,我問她對於母親在家庭中承擔過多責任、沒有多餘的休息時間,日子似乎過得十分辛苦有著什麼樣的看法。
正愛陷入沉思,接著她告訴我,她的母親大概就像我說的那樣,所以才會經常發脾氣,對每件事緊張兮兮,直到現在,她從沒見過母親發自內心地大笑。她說,母親只要一生氣就會變得非常嚇人。事實上,她的母親也是到了最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個不愛笑的人,偶爾也會聽到別人說自己總是板著一張臉,讓人畏懼。正愛表示,原本以為母親是個天生不愛笑的人,但實際上似乎是因為沒有值得笑的事情發生,母親才笑不出來。她希望母親今後能夠放寬心,多多開懷大笑,也希望和母親之間存在缺陷的依附行為,能夠不要傳承到下一代身上。
依附關係會影響人的一生
研究報告顯示,母女關係之間更容易產生依附模式的世代遺傳。主要因為母親和女兒在整個人生的過程裡,必須經歷、扮演相同的角色。童年與父母建立的依附關係,將會延續至成年期,甚至在結婚生子之後,影響和子女間的依附關係與教育方式。就像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他人的愛,之後也能懂得如何去愛人,是一樣的道理。這麼看來,我們這一世代的母親,和更上一世代的外婆之間,要在戰爭與貧窮的時代背景之下建立理想依附關係,似乎更加困難。
我們這一代人的媽媽們,很有可能從來沒有接受過愛。因此,母親們也理所當然地難以將自己不曾體驗過的依附行為,傳給下一代。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依附關係雖然建立在幼兒時期的經驗基礎上,但卻是兒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以及整個人生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地經歷的過程。同時,依附關係也有機會重新體驗或建構。
這樣看來,就如同我和母親之間應該盡情體會卻不曾被滿足的遺憾,在看見母親照顧自己孫女的當下,我又重新體會了一次,也感受到了幸福。同樣地,母親說不定也希望,將過去未能表達的愛以及媽媽的角色,透過這樣的方式獲得認可。雖然我們母女住在一起,仍然存在許多摩擦,但過去無法交流的情緒反應,現在卻能夠互相傳遞溝通,實在非常慶幸!媽媽們在養育我們的當下,大概也像現在的我們一樣,對父母這個名字感到尷尬生疏,同時也有許多不足。比起現在,在過去育兒知識不普及的年代,反而更容易在各方面反覆發生失誤。我想,母親以外婆的身分重新負擔育兒的工作,應該也不願意再像當時一樣犯下錯誤。
透過母親與我、我的女兒,三代同堂的家庭生活,或許我也正在重新經歷幼年到童年時期,感到些許不足的依附經驗。總而言之,對於管理人生來說至關重要的依附關係,並不會在生命結束的那一瞬間終止。這麼一想,說著「記憶中我從來沒有接受過愛」、否定母女關係的正愛,或許也能看見與媽媽重新建立依附關係的希望。
本文摘選自《我和媽媽疏離中》,采實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減少中風失能!把握黃金時間溶栓、取栓 健保放寬給付為4.5小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7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