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校園微歧視說「不!」 兒盟提「預防具體措施」號召擁抱和尊重
- 小
- 中
- 大
近年「微歧視」言行很容易成為媒體被炎上的焦點,其實這種「出於無心、不自知的歧視言語,這些源自於對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躲在善意背後的歧視」而這不只是出現在新聞上,也可能在日常生活或人際互動時時刻刻在發生,如果不能即時覺察、導正這些不自覺產生的偏見,將慢慢放大為有意識的敵對,最後逐步演變為肉眼可見的霸凌行為,成為威脅孩子校園生活的未爆彈。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近年「微歧視」言行很容易成為媒體被炎上的焦點,其實這種「出於無心、不自知的歧視言語,這些源自於對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躲在善意背後的歧視」而這不只是出現在新聞上,也可能在日常生活或人際互動時時刻刻在發生,如果不能即時覺察、導正這些不自覺產生的偏見,將慢慢放大為有意識的敵對,最後逐步演變為肉眼可見的霸凌行為,成為威脅孩子校園生活的未爆彈。
擴大的微歧視現象 恐成校園霸凌危機
兒盟過往服務經驗發現,校園霸凌事件往往伴隨著長時間的偏見與歧視,調查顯示臺灣兒少平均有15.1%遭遇校園霸凌,但如果是被微歧視的兒少,被霸凌比例高達34.2%,顯示微歧視在兒少生活中已然是重要議題,甚至已對部分兒少造成擔心、害怕的心理壓力。進一步詢問這些曾被微歧視的兒少被微歧視的方式,發現最常遭遇的狀況是:「覺得跟大家格格不入」、「感覺到被忽略」,其次為「覺得被其他人貼標籤」或覺得「有人會刻意模仿我的言語跟行為」。除此之外,這群被微歧視的兒少也覺得所處校園較不尊重多元。
兒少不一樣特質 遭微歧視主因
兒盟為了解個人特質與微歧視的關係,自編微歧視量表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身心疾病、性別氣質、性傾向特質遇到微歧視的狀況最嚴重。進一步依照兒少特質分析遭受微歧視的樣態,發現因特質不同遭受到微歧視的狀況亦有不同,以「身心障礙」、「身心疾病」的兒少而言,較多有「別人不想坐在我附近或跟我分同一組」被他人排拒在外的情境。
兒福聯盟白麗芳執行長呼籲,教育部啟動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法,兒盟建議增加預防的具體措施,如:瑞典的敏感教育,提升對種族、性別不一樣特質之敏感度;韓國的修復式生活教育,學習學生衝突時如何調解並促進彼此對話,將正確處理學生衝突、預防霸凌策略融入校園生活,以避免霸凌創傷發生。
【延伸閱讀】
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攻擊、旁觀者效應發威,晚期乳癌病患重燃生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980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