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丟粽子救屈原」攏係假?故宮揭傳說真相「清代台人」竟互贈西瓜
- 小
- 中
- 大
生活中心/李汶臻報導今(6/10)日迎來一年一度端午節了!自古以來就有立蛋、吃粽子、掛艾草、划龍舟等習俗,而不少台灣民眾也會趁著這段期間分送粽子、與親朋好友聯絡感情。不過你知道古時候民間的端午習俗,可不僅只有互贈粽子、划龍舟,台北故宮近日就揭密,端午節合屈原的傳說起源,以及清宮中君臣之間、端午節互贈的禮物,其中竟包含這1瓜果。
生活中心/李汶臻報導
今(6/10)日迎來一年一度端午節了!自古以來就有立蛋、吃粽子、掛艾草、划龍舟等習俗,而不少台灣民眾也會趁著這段期間分送粽子、與親朋好友聯絡感情。不過你知道古時候民間的端午習俗,可不僅只有互贈粽子、划龍舟,台北故宮近日就揭密,端午節合屈原的傳說起源,以及清宮中君臣之間、端午節互贈的禮物,其中竟包含這1瓜果。
說到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相傳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他因直諫遭貶、憤而投汨羅江後,居民為防止他被魚吃掉,因而在江中投下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餵魚蝦,而競相划船則是希望能找到屈原的屍體,這便是端午節吃粽子以及划龍舟的起源。
不過根據考證,最早將屈原和端午聯繫起來的是南朝文人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但此時屈原已去世近800年,因此推斷「丟粽子救屈原」可能是後人勉強湊合來的解釋。而台北故宮6月開展的「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就有展出「清乾隆年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中的「續齊諧記」,讓觀眾好好研究端午節的起源。
至於清代台灣人怎麼過端午節?台灣知府余文儀於乾隆27年主修的「台灣府志」,在「歲時」篇中記述,農曆五月初五當天,民眾會在清晨時燃稻梗一束、門楣間插上艾葉菖蒲,「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饋遺」。關於划龍舟的部分則是「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杉板魚船爭相奪取,勝者鳴鑼為『得採』,亦號為鬥龍舟」。當時的端午節放假一天,學生會贈送老師端午禮金,親朋好友也互贈肉粽與西瓜。
此外,故宮「端陽時節」大展還展出江蘇巡撫何天培,寫給雍正的奏摺「奏謝恩賜五色絨符香袋等物」,奏摺中洋洋灑灑羅列雍正的端午大禮;各地也必須向皇帝進貢具地方特色的應景禮品,其中御製的官瓷也必須在端午節前送到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