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手冊》用了沒? 兒科醫教新手爸媽按表操課
- 小
- 中
- 大
俗話說:「大隻雞晚啼」,用來形容大器晚成,但並非所有晚啼的孩子都能成為「大雞」。兒科醫師提醒家長,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進度。透過施打預防針時,定期前往健兒門診進行成長發育評估,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疾病,並及時做正確的處置。
【NOW健康 楊芷晴/桃園報導】俗話說:「大隻雞晚啼」,用來形容大器晚成,但並非所有晚啼的孩子都能成為「大雞」。兒科醫師提醒家長,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進度。透過施打預防針時,定期前往健兒門診進行成長發育評估,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疾病,並及時做正確的處置。
新生兒出生後定期健兒門診檢查 以掌握幼兒發展現況
宋俊宏婦幼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林偉豪指出,新生兒出生後有不同階段的常規檢查,其中最基本的包括身高、體重和頭圍的變化。這些檢查可以在幼兒接種預防針時 一併進行,作為預防保健的一部分,藉此了解幼兒的發展和營養是否正常。根據《兒童健康手冊》,數據範圍介於第3至第97個百分位之間皆屬正常體型。舉例來說,若身高低於第3百分位,可能顯示內分泌功能異常;相反地,超過第97個百分位也是異常。例如頭圍過大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徵兆;體重超過第97個百分位,可能有兒童肥胖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幼兒的體重的百分位明顯下降,家長應特別注意孩子的飲食狀況。這種變化可能是因為幼兒在適應新環境(如換了幼兒園)時食慾受影響,或是其他因素所致。林偉豪醫師建議,家長應帶孩子前往兒科或健兒門診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需要調整飲食來解決問題,或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
幼兒疫苗接種全程規劃 從出生到學齡前打好打滿
一般來說,幼兒預防接種的時程從出生時即開始施打B型肝炎疫苗。如果媽媽本身是B型肝炎帶原者,寶寶除了施打B型肝炎疫苗外,還需施打B型肝炎的免疫球蛋白,這樣可以阻斷超過98%以上的B型肝炎感染。
滿月時,寶寶需接種B型肝炎疫苗的第2劑;出生滿2個月時施打5合1疫苗(包括白喉、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和小兒麻痺)以及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第1劑;滿4個月大時施打5合1疫苗的第2劑和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第2劑;滿5個月時施打卡介苗;滿6個月時施打5合1疫苗的第3劑和B型肝炎疫苗的第3劑。
接下來,寶寶滿1歲時,需施打麻疹和水痘疫苗;1至1歲3個月,會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和A型肝炎疫苗;在1歲3個月時,施打日本腦炎疫苗的第1劑;滿1歲6個月時,施打5合1疫苗的第4劑,和A型肝炎疫苗的第2劑;滿2歲3個月大時,施打日本腦炎疫苗的第2劑。
值得注意的是,幼兒滿6個月後,每年10月至2月的流感疫苗季節,可接種公費流感疫苗。寶寶滿5歲入小學前,需接種4合1疫苗和麻疹疫苗的第2劑。
寶寶成長發育里程碑時間線圖 評估發展關鍵指標
林偉豪醫師進一步說明,帶幼兒接種疫苗時,最好一併進行成長發育評估。幼兒預防保健需要針對不同年齡進行相應的評量。例如,滿月時需觀察寶寶是否對光,以及對聲音有反應;2個月大時,如是否會笑,眼睛會不會隨著物體移動,此時寶寶也應該能抬頭;4個月大的寶寶頸部能直立,且雙手不再緊握,能夠打開手掌抓取食物或物品;6個月大的寶寶應能翻身;7個月大的寶寶應能坐穩,並開始學習爬行。
至於10個月至1歲的寶寶,是進入學習走路的階段,開始學習說話。除了發出基本的吚呀聲,他們逐漸能說出如「爸爸」、「媽媽」等簡單字詞。此階段的寶寶應能使用餐具進食、用兩手交換物品;在1.5至2歲時,孩子應能自己走路、上樓梯,此階段進入語言爆發期,通常能掌握5個以上的字詞。
此外,精細動作也應非常完善,除了能夠拿取較大的物品、交換雙手外,也應能撿拾積木;2歲以上的孩子,語言字詞會更加豐富,能從簡單的疊字逐步進入短句組合,如「拿給我」、「吃飯飯」等,並且能正常跑跳。5至6歲的孩子,應能畫圖,能夠畫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如果無法做到,可能表示平常訓練不足。
臨床上,幼兒成長遲緩的狀況並不少見。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如果沒有做到「七坐八爬」或1歲還不會開口說話,沒關係,可以再等一等。然而,林偉豪醫師解釋,每個年齡階段應達到的發展標準都有其醫學依據。在健兒門診中,每次預防保健的評估都能及時觀察幼兒的發展是否正常,避免等到1歲半仍不會說話,或2歲仍不會走路才尋求幫助。實際上,肌肉張力問題在6個月大時就能被發現,及早找出真正的原因、可以及早介入治療。
寶寶發展狀況如有疑慮 及時把握黃金期介入早療
林偉豪醫師分享,曾遇過1歲半仍不會說話的孩子,儘管媽媽在家中已經非常努力地教他說話,但孩子的表現並未改善。在幼兒預防保健檢查中,發現孩子存在聽力障礙,這才是他無法學習說話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議,若家長平日發現寶寶有發展問題,可以將問題紀錄下來或拍攝影片,並帶給醫師討論,以便能更準確地進行評估和診斷。
最後,林偉豪醫師呼籲,當幼兒成長發育出現異常或落後時,家長先別有心理抗拒,應靜下心與醫師合作,找出原因及早進行調整和修正。這樣通常能快速見效。如果等到孩子4、5歲進入幼兒園的社交環境時才發現問題,例如不說話、不跟同學互動或不遵守老師的規矩,並在此時才介入早療(早期療育),可能會因錯過黃金治療期而需要花費更多精力,且治療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 首圖來源/網紅語妡ann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每3秒就有1人失智 研究:嚴重聽力受損增5倍失智風險
▸男睡眠呼吸中止每小時300秒 二階段呼吸道重建獲新生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